本报记者 马骏 赵文菁
记者 赵文菁 摄
昨天上午9点多,阜阳新三村小区大门外的路口。一辆电动三轮车停靠在墙角,鞋匠唐华正“叮叮当当”地忙活着,进进出出的小区居民走到这里总会放慢脚步,笑着与他打声招呼,亦或寒暄几句。眼见他正忙,有的人也会自顾自地爬上他的电动车,坐在驾驶座上,唐华则一边干活,一边头也不抬地与来人说着话。
“师傅师傅,我这鞋走到半路突然坏了,你看,我还赶着去买菜呢。”来人跨坐在自行车上,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艰难地踩在地上保持平衡。
放下手上的活,唐华站起身来,用围裙擦了擦手,接过来人的凉鞋,“这种凉鞋不能泡水,不然容易脱胶。”
“师傅,那你能修好吗?”来人不停地擦着额头上不断渗出的汗珠。
“你别急,我给你全部缝一遍,你还可以穿很久,花不了多少时间。”
听唐华这么说,来人长舒了一口气,红扑扑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唐华拿着凉鞋仔细观察了一番,接着,从工具箱中很快地找到针线,与之放在一起的,是剪刀、起子、锥子等各种工具,这些都是唐华的“装备”。稍稍坐正,他将针从厚厚的鞋底侧边按了进去,针的一头在大拇指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凹印。他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头上布满汗珠却没有停下擦一擦。约莫几分钟,鞋子便修补好了。放下工具,唐华捧起凉鞋仔细检查了一番才交到来人手中。
“这么快?”
“你穿起来试试。”
来人穿上凉鞋,用力地在摊前走了个来回,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多少钱啊?”
“3块。”
接过5元纸币,唐华站起身来,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灰色塑料袋,从一堆硬币中数出两枚硬币给了来人,又将5元纸币放进了袋子里,将塑料袋口打结后又绕上一圈,这才将袋子放回围裙口袋里,往回走的这几步,他的手一直捂着口袋。
唐华今年54岁,在阜阳新三村小区门前经营修鞋摊已有17年了。唐华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厂里做鞋子,修鞋自那时起便成了他“吃饭”的手艺。为了增加收入,他辞去了厂里的工作,决定摆摊做生意。
每天一大早从全州出发,载着一车的“家伙什”,要花近半个小时才能骑到这里,只要不是雨雪天气,唐华每天都会来摆摊。电动三轮车后座的蓝色工具箱上,除了“修鞋”两个大字,还标着“打纽扣、换毛拉刺、修拉链”。唐华说,这些手艺都是摆摊之后慢慢学会的,多学会几门手艺,也能多赚一些。
唐华说,夏季是他们修鞋这一行的淡季。夏天小区里很多人都喜欢穿拖鞋,基本上不用修,一旦坏了,很多人也就扔掉了,所以来修鞋的人并不多。“现在一个月也就赚两千多一点吧,刚摆摊那会儿,收入还是不错的。现在的生意比以往差多了,但既然选择了摆摊,再去上班,估计也不习惯了。再说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厂里不招这么大年纪的人。”说着,唐华将手中刚刚修补好的鞋塞进一只塑料口袋,放到身边。
在这里修鞋的十几年中,唐华与周边小区的居民酿出了浓浓“邻里情”,他说,自己一直没有想过要换地方,毕竟时间长了,与这里的人有感情了,自己和大家就像邻居一样。与其说是不舍这门手艺,不如说是一份情感的羁绊让他坚守在这里。
每天,唐华早上7点多就会来到这里,直到下午6点多才收摊。从陌生到熟悉,从客人到朋友,唐华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附近常有居民闲来无聊时会特意端着茶杯过来找他聊天。
“师傅啊,我把这个盒子放车上,一会儿我亲戚来拿。”
“好的,你放这儿吧。”
放下盒子,来人骑上车便走了。唐华将盒子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重新拿起了鞋子开始干活。
唐华说,最近几年快递行业发展得很快,他这个小摊位还兼着成了小区的“便民点”,很多快递员将包裹就放在他这里等小区居民来拿,居民也会将一些物品寄放在他这里。唐华说,自己对此一点也不觉得麻烦,相反的,他觉得大家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这让他倍感欣慰。
唐华的孩子曾劝他换一份轻松些的工作,但他拒绝了。“其实,我在这里做惯了,住在这附近的人我基本上都认识,他们都对我很好,我修鞋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们需要我。”他说,“现在的修鞋摊不多了,我要是走了,这里的居民想要修鞋子都找不到人,那该多麻烦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