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丽娜
我市森林家具城广场管理工作人员陈伟强的办公室抽屉里有厚厚一摞献血证。17年来,陈伟强参加无偿献血58次,累计17000毫升。据悉,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约为4000至5000毫升,陈伟强所献的这些血液相当于将一个成人全身血液换了4遍。
“第一次无偿献血是在2000年11月,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陈伟强说,那一年他32岁,体重近200斤,每当单位有组织献血的活动,工友和家人都因为体重问题让他放弃,“久而久之我心里也憋了一股气,就想证明我体型虽胖但身体还是健康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伟强走到原丹凤影剧院,看见剧院门口刚好停着一辆采血车,于是就走了进去。
如果说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是为了证明“胖子”也能有健康的身体,那第二次参与则真正开启了陈伟强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献血之路。2002年,陈伟强的女儿出生,妻子体弱,作为家里唯一有经济来源的陈伟强却在这时遭遇下岗。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别人介绍下来到皇塘镇的一家化工厂打零工。热心的工友得知陈伟强家经济困难后,自发为他组织了捐款。“看到工友们为我忙前忙后,我当时就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去献血时,采血车上有个条幅,上面写着‘让你的血液在别人身上流淌,挽救他人生命’,那瞬间我开始明白了无偿献血的意义,也下定决心要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回馈他人的帮助”。陈伟强说,在累计参与无偿献血4次,献血总量达800毫升后,他给自己定下了献足10000毫升的目标。
2008年,陈伟强开始献血小板。“血小板得在无菌的环境下抽取、保存,所以必须去血站献,当时坐在那里几十分钟,看到血抽出来,再输回去,还是有点紧张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后,陈伟强放心了,此后每年至少献两次血小板,即使工作再忙,也没有间断过。“血小板对于病人的意义更加重大,现在普遍血小板短缺,每献一次基本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虽然辛苦点,但还是值得的。”
“我参加无偿献血的‘路程’走得还比较顺畅。虽然一开始家人有些不理解,认为我不适合献血,还觉得献血对身体不好,但十多年下来,我也用自己的坚持和健康向他们证明了。现在,家里人不仅不反对了,而且还会提醒我到时间去献血。”截止到去年底,陈伟强总共献血58次,献血总量达17000毫升,其中献血小板31次。“听说现在献血者年龄放宽到60岁了,我今年才50岁,争取再献上个10年,直到不能献为止。”说起今后的献血计划,陈伟强如是说。
记者 束丽娜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