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丽萍
当浓浓的“爱意”通过细细的针管输注到另一个人的身体里时,您将与受血者成为素未蒙面、但真正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奉献者的生命得到了无限扩展,受助者的生命得以重新扬帆起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献血制度步入无偿献血的新阶段,当时进行立法的目的在于保证医疗用血,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老百姓对无偿献血认知的不断提升,立法2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成为展现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那谁是丹阳第一位无偿献血者?他现在身在何处?他是怎样一个人?他第一次献血是在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样的状况?带着这份好奇心,在6月14日第十五个“世界献血者日”,记者通过市血站提供的我市历年无偿献血记录档案线索,找到了今年42岁的陈夕刚——1998年10月2日,陈夕刚在我国献血法实施的第二天,主动参加无偿献血,成为丹阳无偿献血第一人。20年前,正因为他的一次“挽袖之举”,开启了丹阳无偿献血源源不断的爱心之门。
1977年出生的陈夕刚,现就职于高新区经济贸易发展局。记者初见陈夕刚是在他的办公室,中等身材,体型微胖,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儒雅而内敛,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善言谈的他看上去特别热心、憨厚。桌上,四本鲜红的献血证,记载了他20年来6次献血记录,累计献血1400毫升。
谈到无偿献血的初衷,陈夕刚说自己是受到雷锋精神的鼓舞,就想自己也要学雷锋做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就一心想献一次血。他自己是学医出身,对无偿献血有着科学的认识。“献血是科学的,对人的身体利大于弊。这不仅仅是有意义的社会贡献,而且是正能量的延伸,因为很多人不能正确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需要宣传,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这样的行为。”
陈夕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98年10月2日,那是他第一次献血的日子。当时,正处国庆假期,还是镇江医学院大三学生的他逛街时偶遇正在华地百货门口宣传无偿献血的志愿服务队。“当时现场有十几个工作人员通过发倡议书、设展板和咨询登记台的方式正在向路人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重要性,我记得当时活动现场围观的人很多但并没有几个人参与互动,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上前咨询报名的人几乎没有。”陈夕刚说,由于自己是学医的,对无偿献血的认识比较全面也很感兴趣,当场就萌发了参加无偿献血的念头。于是,他第一个上前登记报名。“当时条件有限,现场并没有配备流动献血车,我报名之后,就跟随工作人员坐车去了血站,因为当时只有在血站才能进行献血。”陈夕刚告诉记者。经过填写无偿献血登记表格、测血压、血样采集等一系列检查之后,陈夕刚被通知可以进行无偿献血了。他第一次踏进献血间进行现场采血,随着鲜红的血液缓缓地流出身体,坐在椅子上的他脸上浮现出骄傲与自豪。第一次,陈夕刚捐献了200毫升血液,成为我市第一个无偿献血者。
陈夕刚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无偿献血仅仅是个开始,之后的200ml、200ml、200ml、200ml、400ml,6次献血1400ml,只要遇到献血倡议活动,他都第一个报名主动参与。他说已经把献血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举手之劳。
“当初来血站时,献血者寥寥无几,如今要想献血必须排队等待。”陈夕刚亲历了献血20年来的巨大变化。“当别人命悬一线的时候,我能用我的血液给人一线生的希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无偿献血还让我收获了健康,因为我身上的血总是新鲜的!”陈夕刚说。对于献血,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无偿献血这条路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因为雷锋精神会一直传递下去。
记者 曾丽萍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