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失成为社会现象

关爱老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核心提示: 今年4月,我市一位65岁的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本报记者 魏裕隆

现象:老人走失成为社会现象

【案例1】

今年4月,我市一位65岁的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在与女儿逛超市时走失,身上只带了一部老年手机。后找到了已在外流浪了三天的老人。

【案例2】

本报5月3日《民生·身边事》版刊登了一位老人走失7天,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之后家人找到他后送至医院进行了检查,身体没有出现其他问题。

这两位老人走失被幸运找到,而一些走失老人则再也没有回到亲人身边,令人扼腕叹息。

据调查,在庞大的老年人群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精神疾病或抑郁症等患者占有一定比例,由此而导致老人走失的事件时有发生。每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的今天,老年人走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家中老人走失了,请大家帮忙转发,如有知情者请与我联系,谢谢……”我们的微信朋友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寻人启事。这些信息在朋友圈转发,也引起许多市民的关注。老人走失,我们该如何预防此类情况发生?哪些老人会频频走失呢?这些老人又因何走失?针对这种现象,社会、家庭又该为走失的老人做些什么呢?

原因:老人为何走失?

“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其实这不只是人老了的表现,很可能是得了老年痴呆,也叫阿尔茨海默症,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许多叱咤风云的名人,年老也难逃此病。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患此病,认不出妻子;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重复问同一个问题。某老年公寓护理医生说,这种病发病缓慢,治疗起来很不容易。老人出门不记路,经常走失,平时不认识子女,生活也无法自理,需要专人照顾,往往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民政部下属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首份《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报告数据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而平均每天就约有1370名老人走失。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

预防:从细节做起

据了解,我市不少走失者有些都是“空巢”老人。他们自己住在农村,或在城市跟随子女住在一起。平常,孙辈外出上学,子女忙于工作,老人独自在家孤寂。他们外出时不爱与人沟通或无法沟通,缺少文化,对周边环境陌生,因而时常迷路,加之身上没有通讯工具,也不记得子女的住址,甚至不记得子女的名字,往往是有家难回,流浪街头。老人走失,急的是家人,家人陪伴的时间是有限的,无法做到24小时陪着老人。为了关爱老人,防止走失,“无走失”,谐音5.9.10,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每年5月9日上午10点,在全国开展“关注老人安全,预防走失”大型全民公益活动,号召全国公益机构及爱心企业共同加入“黄手环行动”,解读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知识,普及安全防走失意识,并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关注易走失人群,提高安全防走失意识,为家庭幸福多一重守护。2016年,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平台也已共同搭建起老人走失救助信息系统。其中,救助寻亲网实现了全国救助站全覆盖,从而提高寻人效率。

我市的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建议,如果家中有患有抑郁症或老年痴呆的老人,养老机构也可以接收照顾,有工作人员24小时看护,可以防止老人意外走失。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精神上的慰藉则更为重要,如有时间抽空看望不在一起住的老人,时不时打个电话,陪老人吃吃饭、聊聊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子女要尽可能陪同老人外出,或者给老人找个伴,如果不在老人身边,可以请保姆来照顾老人,让老人从子女的关心中感受到亲情。

对策:GPS定位+二维码

针对老人走失的防范对策,不少市民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老人走失主要都是报警并通过网络微信朋友圈发布“寻人启事”,或是通过网友们的助力顺利回家。市民张烽杰说,现在二维码很普及,建议在老人的衣服上制作防走失的二维码,如果有好心人看到,一扫便知老人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地助其找到家人,也可以为老人们制定防走失手环。据了解,2017年9月份,北京市民政局就已规定逐步为失智老年人配备防走失手环。在我市,相关部门或是爱心组织是否也能效仿,为我市的老人制作防走失的智能手环,安装GPS定位装置,让老人携带出行。

为关爱老人,关注老人,目前民政部门也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由统一身着蓝色马甲、印有“安康通”标识的助老员,逐步对云阳街道、访仙镇部分老人(符合政府购买条件)发放手机、指导使用、试点服务。关爱老人,关注老人,我们应给予帮助,只要人人关心、关爱老人,相信有一天,老人不会那么轻易走失。

我们都有老人,对于老人走失您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告诉我们,联系电话 86983030 13912812976。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