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易,恨不起,校外培训又火又乱——来自我市校外培训市场的调查报告(上)
本报记者 陈静 尹媛
图为街头各种招生广告。 记者 陈静 尹媛 摄
谈起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家长们内心有爱又有恨。
爱的是,培训机构解决了学生放学后的托管难题,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恨的是,不少培训机构虚假宣传、随意教学,扰乱了教育生态,增加了家庭及学生的负担。
各类培训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各种乱象丛生。不少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先对这些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加强监管整顿乱象,不能让家长“伤钱”、孩子“伤心”。
家长之“爱”:化解家长的“后顾之忧”
孩子放学了,家长没下班——“三点半”问题难倒了不少家长。这个问题如何“破”?
我市桂冠教育负责人许国栋表示,学校放学时间早,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放学后到教育培训机构继续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校外培训热。
上周五下午4:30,位于北环路的桂冠教育内,还是热闹一片。
美术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绘画的魅力;书法教室内,一群“小小书法家”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软笔硬笔书法练习;还有一间教室内,学生们正在写家庭作业,遇到问题不时请教老师……下午6:00过后,陆续有下班后赶来的家长接孩子回家。
一直以来,小学生放学后的接送问题,困扰着双职工父母。“孩子放学后,我们正在上班,只好把孩子交给培训机构。”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王馨是一名白领,家中没有老人看管孩子,她每天都像在打仗。王馨说,将孩子送到培训机构,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孩子也能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可谓“一举两得”。
机构之“火”:数量多花样杂
7岁的瑶瑶正在上小学一年级,除了正常的上学之外,他的课外时间也是相当“紧凑”——周一晚上学钢琴、周三晚上学英语、周五晚上学机器人、周六下午学跆拳道。
在我市,类似瑶瑶这样童年几乎是在各种“培训班”度过的孩子不在少数。10岁的婷婷刚上四年级,学校放学仍然不能回家,而是换个地方继续上课:作文提高班、奥数班和剑桥英语班。这些辅导课,让她忙得不可开交。“趁着孩子小、接受能力强、课业不太紧张,想让她多学点东西。”婷婷的妈妈赵女士说,孩子班里七成以上的同学都报了辅导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共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260家,而许多“藏身”于居民楼里未做“大张旗鼓”宣传的“私人培训班”更是难以计数。
周六下午,记者来到我市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看到数学提高班的老师正在授课,几名学生在台下认真听讲。该培训机构负责人称,他们办班已经好几年了,老师有长期辅导经验,学生和家长反响很好。在该机构宣传单上,记者注意到,兴趣班每周开课一次,按小时计费,各科目时价均在100元至200元之间;暑期课时费1120元/科,每周三次。然而,当记者问及是否取得办学许可证时,该负责人避而不答。参加提高班的一学生直言,培训班老师更注重解题方法、应试技巧、猜题押题等。
市场之“乱”:“软”“硬”皆是规范外
市民庄女士想给上初二的儿子报个英语班,看了几家培训机构都不太满意:“有的辅导班什么科目都开,儿子试听后觉得学不到东西;一些机构的教学环境也不好,老师也不知道是哪儿请来的,像个草台班子!”庄女士告诉记者,她带着儿子既去过那些天天宣传单页到处见的“大培训机构”,也去过家长圈里点赞较多的“私人家庭培训班”。但在她看来,“大培训机构”尽管硬件设施还说得过去,可是老师的资质问题机构却只说“专八高分通过”而完全不谈教师资格证;而“私人家庭培训班”虽说有信得过的老师,可庄女士看到十几二十个学生挤在小小的套间里上课,心里又十分担忧安全问题。
市教育局职社科科长钟文华结合调研情况告诉记者,市场的高需求催生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火热,而多数因利而往的培训机构乱象丛生,有些只是单纯起到看管学生的作用,而且无资质培训机构对于机构内的老师资质要求普遍较低,授课老师水平良莠不齐,学生们在这些培训班学习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在当前全市统计到的260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当中,有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仅37家,而有营业执照、无办学许可证的约有180余家,其余则是无证无照经营。此外,即便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自知仅有营业执照不具备办学资质,但他们依旧从事着文化课程及艺术类的培训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