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车轶事见证居民生活变迁

核心提示: 脚踏车是旧时留下的俗称,现今叫自行车。脚踏车、缝纫机(洋机)、手表,是那个年代的“三大件”。

■龚小勤

与脚踏车合影在那个时代是一种时尚(资料图)

图为本文作者保存的自行车证和交税凭证。

记者 殷显春 摄

脚踏车是旧时留下的俗称,现今叫自行车。脚踏车、缝纫机(洋机)、手表,是那个年代的“三大件”。它是区分百姓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脚踏车在百姓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是那个年代的重要交通工具,且功能多样,能载人、载物,江北人称“马自达”、江南人叫“坦克”,更是百姓的代步工具。

我买脚踏车是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那时买车凭票供应,手中无票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后几经周折开后门才买到一辆无锡产“长征”牌脚踏车。我买车后曾一度风光满面,车前人后显摆,感到自豪。那时买车虽凭票供应,却要挑自己喜爱的车型。车买到后主人总爱打扮自己的坐骑,在脚踏车车型上下功夫进行改装。如我在“长征”车上就烦了心,在后座书包架上两侧添钢筋加固,车轮用钢丝加粗,我还把大班铃改转铃,便于载重。我曾在“长征”车上装过三蛇皮袋小麦,约三百斤,从珥陵运到丹阳面粉厂兑换面粉,每天一趟,因为那时我父亲帮我开小吃店,需要面粉。

我见过考究的人还在车把上套上自做的红色小绒球套,球下有吊须,一骑就晃动,配有改装后的响铃,时尚风光。如果倩女骑着改装后的爱车,招摇过市很是惹人注目,那份时尚、时髦,让人刮目相看。尽管在脚踏车上千改万改,但没有人敢改车牌,这是原则性问题。

那时市场上凭票供应上海产“凤凰”、“永久”,天津产“飞鸽”,还有“海狮”等。都算是名牌,其余都是杂牌车。

脚踏车分两大类,一是飞轮型,与现在的自行车一样,脚踏向前则进,向后则空转。二是倒闸型,脚踏向前则前进,向后踏则停,如闸车只有一个闸前轮的,闸车把手在右手下。

虽说当时买“凤凰”、“永久”车是本地货(国产货),但对买车人来说有一定的车型选择。我听过那个年代上海人回珥陵探亲说,上海人买车就流行这样几句话:买轻便车等于爱上海;爱全链罩等于爱半链罩;爱锰钢等于爱普通钢;爱三飞等于爱单飞。还说,买26英寸的车胜于28英寸的车,因为前者曾在那个年代获得银质奖而闻名。

“文革”中,大城市还流传知识青年买车趣事,我在我们丹阳城区听过,在镇上也听说过,说什么上山下乡要当“永久”牌,不做“飞鸽”牌,就是说,当“永久”牌就是坚持执行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坚持上山下乡不动摇,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做“飞鸽”牌就是不安心在农村扎根,不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天地中炼红心。

在那个年代,能人不一定能办事,有权有钱之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我们记忆中,约在1961年下半年国家就实行购物计划供应,凭票分配,购车券大都发到单位、农村大队。再逐级分配到底层,车券分两种:花色车、普通车。车票能分到普通百姓中是屈指可数的。如果男女结婚还可分配到家具券,可脚踏车券是没有的,这指城里人。而乡下农村人,那时结婚就讲究“三大件”,少一件不嫁不娶,可急坏了双方父母及一对恋人。无可奈何下,他们只好找张三、托李四,请能人及领导开恩来拯救婚姻。如能按时获取“三大件”,那真是天赐良缘感恩不浅。至1992年市场物质全面敞开供应,凭票供应持续了三十余年。

1987年,根据需要我家又凭票买了“永久”牌脚踏车,28英寸的,至今我家中还保存一份由丹阳县公安局发的自行车车证,车上税牌,每年交一次税。

如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电瓶车汽车不断增多,自行车变少了,近年来城里又兴起步公共自行车和小黄车,乡下脚踏车也逐渐变少了。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