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级非遗:“上茅山、回九里”习俗

核心提示: 我市“上茅山、回九里”项目于2006年12月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报记者 殷显春 通讯员 荆红

游客游览延陵季子庙

记者 殷显春 摄

我市“上茅山、回九里”项目于2006年12月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先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到今江苏省句容市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后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九里季子庙是为纪念春秋吴国名贤季札而建的祠庙。始于秦汉,距今已逾二千余年。

季札是吴国十九世君主寿梦第四子,因三让王位,避耕于后被封为其采邑的延陵邑,史称“延陵季子”。季札的至德谦让,诚信重诺,闻乐知政等高贵品质,被后人崇敬为“至德第三人”。季札去世后,孔子专为其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文。司马迁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汉书》作者东汉班固称季札为春秋第二贤人。季札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德者、贤者、智者。国内专家称其为儒学先驱、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学者称之为君子中之君子。夫差失国后,越灭吴(公元前473年)。季札的五个儿子,除长子死在出使鲁国的途中外,其余四子中,只有第四子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宗庙,成为延陵吴氏的主干。延陵季子庙的前身是季子墓,季札后人在其基础上建季子祠,成为吴季札宗庙。自秦汉以来,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八月十六日,是吴姓后人举行祭祀仪式,拜祭祖宗的日子。

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九月,季子庙被敕赐“嘉贤”庙号。其规模在江南庙宇中已首屈一指,世称“江南第一大庙廷”。延陵季子庙成为古今中外帝王将相、文人贤士、平民祭祀的向往之地。同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

茅山是道教三茅真君传道处,修的是“功”,季子是至德先师,修的是“德”,故上茅山修“功”后必须回九里修“德”,功德才可圆满。

民间传说,茅山和季子庙“菩萨”是亲兄弟,一个修“道”,一个修“德”,两地觐拜修行,方能成“道德”正果。“上茅山,回九里”习俗历代承传。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