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裕隆
集邮,很多人都从事过,少则数月,多则数十年。我市今年67岁的束建德已集邮50多年。他长年累月地收集、鉴赏、研究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在“方寸”世界里找寻乐趣。
“方寸”童年有乐趣
束建德退休前曾在丹化集团公司工作。他出身书香门第,小时候住在老市政府斜对面的大井头街。说起集邮的兴趣,他说是因为五十多年前,哥哥姐姐在外读书,常年寄信回家,信封上那些花花绿绿的邮票非常漂亮,吸引了他。每次读完信他就把邮票剪下来保存,并经常拿出来欣赏。后来,他的哥哥又送了一本集邮册给他,上面大多是老纪特票,还有一些区票,这又让他对收集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为了弄明白每张邮票上的内容,束建德找书、查资料、问老师,学习到了不少知识。每当收集到高面值邮票或收集齐全一套邮票时,他就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还会跑到小伙伴面前显摆一番,十分满足。
“方寸”在手笔耕不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与邮友创建了丹化集团公司职工集邮协会。担任会长期间,曾多次组织开展职工邮展、集邮知识竞赛、设计印制纪念封,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由此协会还多次被评为镇江市、丹阳市集邮先进集体。集邮是一项高雅文化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知识,开阔眼界,结交朋友。自从集邮之后,他又开始邮文写作,以文交友。自从第一篇邮文《我收藏的亚运邮品》刊登在《丹阳日报》上之后,他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集邮报》《集邮报》等报刊上发表邮文700多篇。2006年4月,他又在新浪网开辟了自己的博客,取名“云邮天下”。自博客开篇后,几年来,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写邮人、写邮事,至今已上传了博文1000多篇,邮品及图片2000多枚。
“方寸”之间见友谊
我市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先生,邮识渊博,邮德高尚,也是束建德的良师益友。他至今还保存着郭老写给他的书信、明信片200多件,郭老还经常来信鼓励他要坚持集邮写作。近几年,在束建德主编《郭润康集邮书信选》《郭润康集邮剪影》的过程中,他更多地了解到郭老对集邮的执著、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诚信无私、助人为乐的品德,了解到他对青少年集邮的真情关爱和浓浓的家乡情结。2010年,他主编的《郭润康集邮书信选》出版,书中收录了郭润康先生致112个邮会及邮人的271封书信,内容涉及甚广,有探讨邮识、答疑解惑的,有指导组集、交流邮品的,还有题词签名、畅谈邮谊等诸多方面。该书参加江苏省第九届集邮展览,获镀金奖;他还支持和帮助汤军平先生在丹阳珥陵筹建“郭润康集邮资料馆”,并为资料馆策划设计了《郭润康集邮史料展》,让广大集邮者了解到郭润康的集邮人生。2016年,他还积极协助文献集邮研究会出版《郭润康的百年人生》一书,近万字。近十多年来,束建德着重收集、整理、研究集邮家郭润康的集邮资料,为编印出版郭润康相关的书刊,先后撰写与郭老相关的邮文50多篇,刊登在《中国集邮报》《文献集邮》等报刊上。
“方寸”人生谈心得
除了集邮,束建德还喜爱读书、旅游。在游览风景名胜的过程中,还不忘寻找邮票画面上出现过的景点,近距离地到邮票图案所表现的地方参观和摄影,使他对这些邮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旅行之中通过购买邮品、盖邮戳,不但增添了旅途乐趣,也享受到快乐集邮之美妙。
束建德坦言,随着通讯科技的发达,手写书信日益减少,纪特邮票基本在通信领域消失,渐渐失去了使用的价值。邮市的忽冷忽热和恶意炒作,高档邮品层出不穷,集邮衍生品越来越多,紧俏邮票需要排队购买,当前集邮已成为了一项产业。对于真正的集邮者来说,集邮只是为了那份快乐心情和精神享受。每位集邮者要从兴趣出发,通过集邮,怡情益智,丰富生活,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为目的。不管集邮环境的冷与热,不刻意求珍、求全,不盲目攀比、不为名利,更不要拘泥于什么集邮形式,只要高兴就好,这样集邮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