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德传 通讯员 徐进
走进位于吕城镇的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纺织车间,一排排织机正在飞速运转。两排织机之间,不时能看到一两名工人来回巡视维护。在那片机器汇成的海洋中,他们多少有点像“浪上扁舟”。
在一栋还是建厂之初建设的办公大楼里,公司少当家徐导告诉记者,丹毛的办公大楼多年没变,但车间的设备早已换了几茬了。通过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一线操作工人明显减少,其中针织面料车间的生产工人首次少于研发、管理人员。近年来,企业每年投入3000~5000万元改造和更新设备,如今,企业几乎所有的生产设备都来自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先进的装备,不但减轻了用工压力,更保证了产品品质。
据悉,丹毛公司创办于1981年,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精纺面料、精毛纺时装产品研发及条染、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近40年来,这家老牌企业在这个传统行当能够始终一路前行,除了因为注重引进先进的装备,还有对人才引进和设计研发的不惜投入。
公司董事长徐荣良自1992年接掌丹毛以来,始终以一颗创业的心带领企业不断创新。近些年,企业从国内外聘请了多位技术专家,组建了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2015年6月20日,丹毛纺织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领衔的院士工作站。强大的研发团队赋予企业强大的创新能力,丹毛已连续数年保持一项令业界瞩目的记录:一年365天,平均每天研发出10多个新产品,多项毛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在行业内更有“女装面料看丹毛”的美誉。
吕城镇党委书记崔晓俊告诉记者,丹毛是吕城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吕城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普遍具有“三有”特征:有一流的生产装备、有一流的科研人才、有一流的创业精神。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这里的鼎泰公司投资2个多亿引进设备、图南合金加大投入从德国引进先进设备……全镇现有省级智能化示范企业1家、镇江市级智能化示范企业1家、丹阳市级智能化示范企业3家;吕城企业共与全国55所知名高校在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企业现有“千人计划”高端人才4人、长江学者1人,设立院士工作站两个,全镇近50家规模企业40%已经获批成为高科技企业;2018年,全镇企业排定扩能、转型项目近30个,企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信心满满。
谈到创业精神,吕城镇的干部常会说到一个人,他就是顺发电热材料有限公司老总沙国伟。顺发公司成立于1995年,20多年来,专注生产各类合金电热丝和电热管、电热盘等加热元件,就是这样一家小微企业,客户从国内拓展到海外,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等30度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也早已进入镇规模企业行列,2017年完成产值2个多亿。一位熟悉沙国伟的镇干部告诉记者,沙国伟从一个不懂英语的乡镇企业当家人,硬是坚持不断学习,现在已经可以和客户用英语自由交谈。目前,沙国伟到欧美参加展会从来不带翻译,这在吕城也是独此一人。
沙国伟投身创业的时候,同在吕城的荆正伟刚和镇上一家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到安徽冶金学院读书。三年的对口培训以及后来近十年在乡镇企业的磨练,为荆正伟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荆正伟创办了凯鑫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从家庭作坊起步,现已进入镇规模企业行列。目前,凯鑫合金的一栋10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即将竣工,用于满足不断增加的订单需求。据介绍,新厂房占地10亩,总投资一个多亿,分三期完成,一期投入4000万元,明年将形成产能。“企业正在和一家美国公司洽谈购买设备,虽然价格是国内厂家的两倍,但我们还是决定用更好的装备。”荆正伟说,“美国公司已经提供了具体方案,智能化程度高,一键启动,人工只需负责装卸;产能更高,一条生产线的产能是目前车间生产线的5倍。”坐在一间十来个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室里,荆正伟对厂房、设备的投入却是一贯的豪气。
走出企业大门,陪同采访的吕城镇党委副书记陈志明指着厂门口一辆明显旧了的福特车对记者说:“凯鑫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也许这辆车就能给出一些答案——一个身家几千万的老板,一辆20万的车荆正伟已经开了七八年了。”
吕城镇党委书记崔晓俊说,吕城的企业,除了普遍具有“三有”特征,还具有“三无”特征,即无豪华办公楼、无豪华会所、无豪车。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的品质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品质,吕城企业身上普遍贴着的“三无三有”标签,正是吕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