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姐妹们一起上山割艾草

七旬老太做青团 留住记忆中的味道

核心提示: “每年三月,我都会和一群姐妹一起包青团。对我来说,这是三月里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近日,丹北镇后巷的陈老太又开始忙碌起来,为的是让家人和朋友吃上好的青团。

记者 李潇 摄

 

本报讯(记者 李潇)“每年三月,我都会和一群姐妹一起包青团。对我来说,这是三月里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近日,丹北镇后巷的陈老太又开始忙碌起来,为的是让家人和朋友吃上好的青团。

陈老太告诉记者,丹北的青团在我市十分有名,很多人还专门驱车到丹北购买。而对于陈老太来说,青团则是会让她想起童年乐趣的一种美食。“我今年72岁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学做青团。做青团之前,总是背着背篓和妈妈一起出去找野菜和野草,那时候最多的就是蓬蒿,晒干后去加工厂做成粉,再和面做成青团。”陈老太说,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青团是她最爱的美食之一。每到这段时间,她和母亲出门前都会带一些青团,肚子饿了就拿出来吃一个,那种野菜的清香味,她记忆犹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人家里不做青团了,而是直接买来吃,祭祀用得也少了,但是她和一些邻居在这几十年里,却一直坚持自己动手做青团。“这不仅是一种手艺,也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回忆,一种乐趣。”陈老太说,现在每年快到清明的时候,她们几个姐妹就聚在一起做青团,家里的小孩都特别喜欢吃。

为了弄到最鲜嫩翠绿的艾草,陈老太和她的老伙伴们拿着镰刀和竹筐一起去山里,每次都能带回来几大筐,晒干后再送到镇上的加工厂进行加工。回家后,和上一些米粉制成青团的原料,放入馅料后做成青团生坯,再垫上一小块清香的粽叶,放到土灶上蒸熟就可以食用。

“以前,青团主要是祭祀的时候使用,现在已经是一种应季的可口小吃。用传统手艺做出来的青团,味道特别的纯正。”陈老太说,青团给了她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她无法忘怀的味道,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坚持自己动手做青团,并将做青团的手艺传给下一代,留住青团最纯正的味道。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