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培棠岳氏宗祠

核心提示: 岳氏宗祠位于丹阳南门外香草河紫阳渡培棠村的东北角。据《培棠岳氏宗谱》记载,岳飞与长子岳云遇害后,三子岳霖被岳飞生前好友秣陵关总兵贡文宪收养藏在曲阿柳塘(今丹阳延陵柳茹)。

岳凤楼

岳氏宗祠位于丹阳南门外香草河紫阳渡培棠村的东北角。据《培棠岳氏宗谱》记载,岳飞与长子岳云遇害后,三子岳霖被岳飞生前好友秣陵关总兵贡文宪收养藏在曲阿柳塘(今丹阳延陵柳茹)。宋孝宗登基后,为岳飞冤案昭雪,此时三子岳霖在贡文宪抚育下已是青年,他应诏出任南赣都督。霖生四子:长琛、次璞、次珂、次珪。珂天资过人,是南宋著名作家、史学家。曾任丹阳县令,任职期间为政清廉。为念贡文宪弃官救孤、抚孤恩德,继承发扬祖父尽忠报国精神,岳珂在香草河紫阳渡附近建造了“报本祠”(紫阳渡在柳茹对岸)。建祠期间,岳珂调升为常州刺史,后工程由长兄岳琛督工落成。

祠内有岳飞、贡文宪灵位。岳琛原住宜兴,常来祠祭祀多有不便,干脆在祠西南建了住宅,迁居到此。此处有几株甘棠树。甘棠,现代树木学通称杜梨(棠梨、棠棣)。春开繁多而美丽,开白花(也有红花),果小、味酸甜。建造住宅时不忍伐,将其移于空地。精心栽培之下,甘棠枝繁叶茂。花开时节,蜂飞蝶舞,清香四溢。后将此村取名为“培棠”。西周时,周召公巡行南方,在甘棠树下为民听讼断狱,劝农教稼,地方大治。后历代即以“甘棠”作为赞颂地方官惠民的典故。“培棠”两字有感贡氏再造之恩和赞祖宗功德永垂青史之意。棠棣中的“棣”字又有兄弟之意,它也寓意着岳飞、贡文宪兄弟情长。“培棠”两字寓意深长,真是妙不可言!

据《丹阳县志》、《培棠岳飞宗谱》记载,报本祠始建于宋宝庆三年(1227年),后曾毁于兵火。后于康熙年间在旧址重建。新建的叫“岳忠武祠”。以后也经过几次修缮,最后一次小修是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岳氏宗祠占地约七亩,房屋建筑共三进,十五间。第一进祠宅前有一宽大院子,院子南是八字形照墙,照墙中间很高,用水磨方砖砌成,上有花瓦片,古朴、大方。离照墙抺角处不远东西方各开一拱形山门,东叫“文门”、西叫“武门”。

第一进祠宅有房五间。东两间是厨房,西两间是看管祠堂者住房。正中一间高于两侧为正大门,大门口两边竖有五尺高的一对门当,厚厚的两扇大门上雕有两位威武伫立的门神将军。东门神手持大刀名叫张保。张保本是忠臣宗泽的家丁,宗泽吩咐他去投靠岳飞为国建功立业。西门神手握熟铁棍名叫王横,是岳飞渡江遇到的绿林好汉,后成为岳飞侍卫。有一次,他俩行走比赛,岳飞马上一鞭,快马如飞,马蹄刚停,张保已立于马前,王横也随到马尾。岳飞哈哈大笑:马前张保,马后王横。所以张东王西情理之中。正门顶上挂有一匾,匾上第一个字是“敕”字。匾后还刻有“一品夫人”等竖的小字。这应是皇帝赐封给岳家的祠名。

第一进后屋檐伸出,形成一走廊,走廊西有一便门,平时出入祠都是从西便门沿走廊入祠。离走廊六尺有一高墙,墙将第一进与第二、三进祠宅隔开,起保护后两进祠宅作用。高墙中间正对正大门有一门垛,门垛内两扇门的门槛很高,只有经过这道门才能进入第二进祠宅。

跨过门槛,就进入第二进祠宅大院,大院内石板铺地。院子东有个砖石堆筑的方形花台,台中有棵树龄至少六百年以上的古柏(圆柏),有人叫“精忠柏”,挺拔参天、古枝苍劲。

古柏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天一天午后,忽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足足下了两个小时,就是这天古柏被雷击断了几根枝丫,其中一根被雷击成了光秃秃的龙头形,像虬龙盘空,乘势欲上。几个月后,这古柏只有西北方向处有树皮了,东南方向树皮已干枯,幸好有皮的一半还能吸收养分,枝叶仍苍翠、茂密。

听说之前有人锯过这棵古柏,开锯时,树流血不止,后未敢锯。这圆柏木质坚硬,木质颜色呈粉红,锯下的木屑应该是粉红,至于出血未必,但这增添了这棵古柏的神秘色彩。

这棵古柏木质坚硬,颜色粉红,将其点燃后四周香气扑鼻。可惜,古柏在1993年重建宗祠竣工后,将原砖石堆筑的花台拆除建新花台,在清除砖石时,树根暴露而枯死。

院子西,也有一株参天大银杏,树干直径约二尺五以上,树冠庞大、枝繁叶茂。深秋落叶将地面点缀得像金色的地毯,叹为观止。也很可惜,1954年村农会因缺少资金,将银杏锯掉后卖了。

踏上青石台阶,步入正厅,四根大立柱托起两根小箩口粗的屋架。地面铺有方砖,柱梁都漆上朱红色,闪闪发光。厅堂上高悬一金匾,上写着苍劲有力的三个字:“圣之忠”。正厅离北三尺立一排六扇落地屏风。屏风上端挂着一幅明代著名画家戴进所绘的头缠青布、身着便服、手执兵书、泰然而坐的岳飞画像,形象逼真,气宇轩昂。

画像两边挂一副楹联:

报国尽忠流芳千古,服金浩气冲塞两间。

像前一张长供桌,每逢春节,农历正月十三(培棠行会)、清明、冬至附近各村姓岳的村民在族长、长辈带领下,他们一一烧香点烛,顶礼膜拜。有时清明,丹阳县衙门县令、县官也常来祭祀。

正厅东西各有厢房一间,东厢房作“议事”用,西厢房作“仓储”。两厢房与正厅由排柱隔开。东厢房第三架排柱砖墙中,镶嵌着一块正面朝正厅,高约六尺的石碑,上刻着“祠规”两字。

第二、三进祠宅屋脊上都用瓦片垒砖,脊高二尺,中间都竖有一个陶制的大葫芦,用四根钢丝牵着,巍峨、古朴。屋脊分立着四个白色大方块,其内写着斗大黑字,正厅屋脊正面写着“乃文乃武”、反面写着“希圣希贤”。第三进屋脊正面是“尽忠报国”,反面是“忠孝节义”。这十六个大字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修宗祠时,家父的亲笔。

在第二进祠宅,东西山墙上各开一个圆洞,从外看像个寺庙,这是其它祠堂看不到的。

越过屏风后大门,便入第三进用石板铺的大院,石板间缝隙很小,终年看不到一棵杂草,平坦、整齐、清洁。

第三进祠宅,屋架上一排排斗拱将屋檐长长伸出成一长廊,长廊下是一排朱红的长格子门,每扇门上是格子,下是雕刻花草、人物的木板,故事中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推开格子门,粱大柱粗的五间房一眼望到头。粱漆呈朱红色,柱用麻布缠上漆呈黑色,闪闪发光。铺地的水磨方砖要比正厅小一号。最引人注目的是“九仙台”(神龛),“九仙台”在第三进祠宅最后一架,从东到西分九格,每格按放着一房的祖宗牌位。台高六尺,前用朱红木板围着,台上面是一排“花门”,花门高六尺、宽一尺五寸。每扇花门上面由一个“井”字形木条形成。井字形四周嵌有空心花纹,下面木板上雕刻着人物故事。花门是朱红色,有人物、花鸟的地方涂有金粉,做工精细,十分雅致。

推开花门,内是一层高一层阶梯。每层竖一排长三尺、宽一尺漆呈灰色带金边的木板,上写着多位祖宗灵位,一排排、一层层轮字排辈。花门上方群龙翻腾,金光闪闪。

中间一格是最高大的始祖牌位。花门上是二龙戏珠,金碧辉煌。花门内最高层竖着二块镶有金边、雕有金龙骑背、彩云浮动的特大牌位是岳飞曾祖父母岳成夫妇,下一层是岳飞祖父母,然后是父母,第四层是岳飞牌位,岳飞牌位旁竖有贡文宪牌位。正如《紫阳渡报本祠记》所说:“贡公不惜身家性命为岳氏保孤,其义可为厚矣,而岳氏子孙感贡公再造之恩,为设主而藏于王之庙,与王并享厥祀,血食千秋。”

九仙台上方左右各高悬一块金底黑字匾额,东一块写“青阳师范”、西一块写着“耆儒硕望”。

岳氏宗祠被三面垄埂环抱,东从文门向北延伸到第三进祠宅后绕到西便门止。西便门前有一水塘,供祠宅用水,水塘四周柳树成荫,便门口的垄埂口,有三棵刺槐树紧挨在一起,挺拔参天。东面垄埂一棵二尺五粗的杨树,尽管树皮已枯蛀,但夏天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朴树、桑树、楝树、野梨树还有不知名的树长满了整个垄埂。蔷薇、锯齿草、枸杞、月季比比皆是。

1954年秋,培棠完小迁入祠内,第一、三进祠宅改建成了教室,第二进正厅成了大礼堂,东厢房前四架为教师办公室,后两架隔成女教师宿舍,西厢房为厨房和男教师宿舍,改建中,祠内收藏的宋孝宗为岳飞冤案昭雪给岳家的圣旨,宋真宗、清康熙、乾隆赞岳飞功德的题字、诗文、名楹联、中堂等等散落正厅一地,后都付之一炬。

1968年,各地建造大会堂成风,当年七月,村干部决定将祠堂第二进拆至村上建造大会堂。

1969年7月,祠堂被全部拆到村东南角建造学校。“祠规碑石”也被村民移去塘边作码头,遗址处只剩下古柏一棵。但它仍古枝苍劲、顽强屹立,象征着岳飞刚直不阿的民族精神。

1993年3月,市政府拨款加上村民捐款,原旧址上新建了岳氏宗祠的第二进正厅,当年9月竣工。造型与此前基本相似。

2005年春,我去祠堂瞻仰先人,不觉又惊又喜,喜的是在市政府帮助下,终于又造了一进五间祠宅。惊的是院内杂草丛生,祠宅地基下沉,墙壁多处裂缝。

2006年,市政府再次拨款建修岳氏宗祠。

2006年6月,祠内正厅落架重修,翌年8月塑了岳飞雕像。同时粱上新增了多块匾额。初现了规模。

岳飞尽忠报国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岳氏宗祠的重建为我们广大青少年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场地,使我们能感受到民族英雄的威武气概,它将成为人们凭吊瞻仰的胜迹。

图为修复后的岳氏宗祠和岳飞塑像。

记者 殷显春  摄

图为岳氏宗祠内的“精忠柏”

记者 殷显春  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