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馆里忆往昔

核心提示: 在丹北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内,来自贵州的刘然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一件件老式生产生活用具,回味孩童时光。

o_1c75dk8j19kq1p4n1kvdop7vofc

本报记者 旦平

“你们看,这个木凳是专门打草绳用的,现在我们那儿7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打草绳呢。”正月初九,在丹北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内,来自贵州的刘然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一件件老式生产生活用具,回味孩童时光。

“好多东西都是老一辈用过的,我们这一辈基本上都没用过。”刘然告诉记者,他在丹北打工,听说这边有个民俗文化展览馆,就想来看看。参观下来没想到有这么多老物件,“如果有机会,我下次会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参观,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在民俗文化馆内,记者发现,黑白电视机、独轮车、剃头凳、瓦罐、斗笠、蓑衣、老式纺车……上千件上世纪的老物件,在这个3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重现风采。

采访中,不时有市民到馆里来参观,家住胡桥的陈连生就是其中一位。72岁的他很喜欢对着馆里陈列的一件件老式生产用具,跟孙子讲述过去村里的故事。“今年过年,儿子儿媳带我到这里来参观,没想到这里这么多我小时候用过的东西,一下子就有回到了过去的感觉。”陈连生笑着说道。

一旁的执行馆长王国华告诉记者,民俗文化馆春节期间没有闭馆。正月初一下午,前后共来了400多名游客。截至正月初九,民俗馆春节期间一共接待了近5000名游客,大多是携家带口来参观。王国华说,他们还鼓励子女带着老人一起来馆参观,“每个月凡是子女带着老人来的,我们都会赠送一箱‘万善’牌黄酒,每月30个名额,春节及国庆当月增加到60位,几天内就领完啦。”

谈及为何创立民俗文化馆时,王国华介绍道,馆长丁斌爱好收藏,他收藏的宗旨就是想保护传统的文化、文物,因为他的职业是律师,也是文物保护部门聘任的业余文物保护员,平时工作外出机会较多,每每看到民俗品,他都会想方设法收下来。2015年,当民俗收藏品达到6000余件时,怀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丁斌投入了数百万元成立了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供大家免费参观。

“这里的民俗品绝大部分是清代到解放前的,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它特有的故事。就像这个晚清时代的架子床,物品主人的信息一应俱全,很有一番韵味。”王国华告诉记者,刚收过来的时候,民俗品主人想要把床上张贴的奖状证书等一些个人信息拿下来,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对方最终同意不拿下信息。“除去民俗品本身的制作工艺外,这些民俗品背后的故事,以及承载的民俗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保护。”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