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曾是丹阳人最揪心的一天!原因竟是一碗汤……

核心提示: 这碗汤太重要,不喝可能生计都维持不了……

今天就来讲一讲初二往后的老丹阳年俗吧!

过初二啦

初二早上一碗汤

旧时的年初二,丹阳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人)早上吃要吃“利事汤”和馒头。“馒头”要靠“发”酵,意为发利市,有钱人家增加吃“年糕”,意为“年年高”,新年能够“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27&gp=0

(图源网络 仅作示意)

喝不到汤很揪心

旧时,年初二对于在店家、厂家打工为生的人来说是最担忧的一天。

这天早上,这些人家全家人早早就洗漱完毕,吃完早饭在家等候敲门声。原来敲门者是老板手下的管事佬,他受老板之托,一早会邀请去年同仁去店、厂家“烧利事”,被邀请到的可以继续工作;没有来邀请的,意为新年已被辞退,则一过了年,自己要另找活干。

被邀者齐聚老东家店、厂中举行祭祀“利事菩萨”隆重仪式,明烛高香,呜炮磕头,仪式毕,共餐“利事汤”,然后听从老板吩咐,初几上班开门营业。这时一颗悬着的心方才落地,全家人一年的生计才有着落,这个年才真正过得顺意。

汤的“内容”很丰富,有豆腐、肉丝、油面筋……还有丹阳的特色小饼——“豆灼饼”。喝“利事汤”的年俗不仅在商家里有,普通家庭在初二和初五也会用来改善伙食,也有一种说法“烧利事”是初五举行。

 

 外姓里面 娘舅最大

初二,老丹阳人开始出外拜年,首先需要回娘家或拜娘舅。

外姓娘舅为大,外甥首先要拜娘舅的年,以后结婚大喜之日,穷娘舅是要恭坐宴会首席的,娘舅到,方能开席;兄弟分家,也要请娘舅来做公正人。丈夫要率妻首先去岳丈、母处拜年;以后按班辈逐一拜年。而领导、同事、朋友,应该排在亲属之后。

 

年初五,迎财神

 

旧时有的店家初五开门营业,正门红烛高照,檀香袅袅,正中坐着赵公元帅,预兆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财运亨通、新年新气象。

这一天是城里热闹的一天,丹阳四门的白龙、青龙齐出动,锣鼓震天,舞手身着太平天国军士戎装,个个精神抖擞,摆动着龙头、龙尾,沿街到店家讨彩头,讨吉利红包。

有的队伍中还有身着北宋官服,脸带笑容面具的“跳加官”,手拿红布做的标语,正面写“×(生肖)年大吉”,背面写“恭喜发财”,踏着锣、钹的节奏翩翩起舞,而店家早准备好了鞭炮、红包、糖果糕点,与恭贺者同喜。

十二到十八 闹花灯

丹阳城里的年俗,正月十二上灯,十五元宵节,十八落灯。

上灯和落灯需分别以圆子和面条祭祀祖宗,谓之“上灯圆子,落灯面”。 

店家门前挂灯结彩,有的交通要道,公共场所门前,还用柏枝绢花扎成牌楼,左右书写对联,横批写“欢度春节”。

 

白天,满眼都是喜庆的红;夜晚,华灯初上,彩灯翻滚、流光溢彩。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城里人又称“元宵节”、灯节”。灯节前后,有猜“灯谜”习俗,店家在门口挂“走马灯”,灯内写有唐诗和灯谜,猜中者击鼓发奖。 

元宵节的晚上“行(读héng)灯”,闹花灯达到高潮。金蟾灯、乌龟灯、荷花灯、藕灯、兔子灯、马灯、西瓜灯、宫灯;挑花篮、荡铺船(旱船)、高跷、打连响、吹三六(地方民族小乐队)、抬阁、龙灯,从四门来到中市大街(今新民中路 ),一时丹阳城内万人空巷,各家扶老携幼,倾巢而出,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丹阳锣鼓,鞭炮震天,烟花竞放,姹紫嫣红,地老鼠烟花在人们的脚下乱窜,孩子们欢颜雀跃,人声鼎沸,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听觉。

时代在前进

年俗尽管会消失一些词和形式

但消失不了的是丹阳人对“家”

对传统文化的信念

过年讲究的就是团圆、红火

年俗系列到今天就结束啦!

祝大家新的一年旺旺旺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dydaily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