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分田到户,他在丹阳带了个好头!

——原丹阳县松卜公社蒯庄大队西后湖生产队队长唐双耉忆当年

核心提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本报记者 殷显春

唐双耉手捧省政府颁发的嘉奖令忆当年

记者殷显春摄

唐双耉当年的出席证

记者殷显春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此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中国广袤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市延陵镇联兴村的古稀老人唐双耉心情非常激动。当年他大胆创新,带头发动,跨出了我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步,成为丹阳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昨日,本报记者走近唐双耉,听他讲述了当年的难忘历程。

今年79岁的唐双耉是延陵镇联兴村西后湖村人,原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加工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当上了基层干部,并且成为农村改革开放的“急先锋”。

唐双耉的父亲是一位长期服务丹阳城区国有企业的老瓦匠,唐双耉子承父业,年纪轻轻也到城里干起了瓦匠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吹来了新风,而那时的西后湖村却是有名的落后村。全村一个生产队,30多户,100多号人,200多亩耕地,年产粮食却只有10万市斤,有的田块亩产还不到500斤,低产、落后在丹阳是有名气的。1979年秋,松卜公社(今延陵镇麦溪片区)蒯庄大队书记邹锁林看重唐双耉在当地小有名气,有干劲,于是出面邀请他回老家西后湖村当生产队长。当时的唐双耉是瓦匠工程负责人,正在丹阳县玻璃纤维厂干得风生水起。他听从老家村书记的召唤,答应回家“试试”。于是,他一面处理好手头瓦匠活,一面回到村上,担当起生产队长重任。

其实,论种田、抓田间生产,唐双耉在外打工多年,并非行家。但是他善于思考,通过走访调查,他了解到,长期以来“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显然严重制约社员生产积极性。广大群众生产劳作“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无法体现出按劳分配。于是,他脑子中闪出一个念头:分田到户。

不久,唐双耉便召集朱和林、朱法朋等有威信的社员,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讨论分田到户事宜。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场的绝大部分人都赞同,只有极个别人不同意。要知道,虽然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部署,但是分田到户这种一度被批判的做法,在当时群众思想中还有很多顾虑。唐双耉他们那时还不知道,就在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这在当时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18位农民为此签下“生死状”(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从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来,在关于农村的文字中,“包产到户”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是常被质疑和批判的。即使在小岗村获得丰收的1979年,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经过热烈讨论,唐双耉提出的分田到户提议得到了通过,其中部分社员甚至提出,如果唐双耉为此“吃官司”,他们愿意一起陪他坐牢。为了稳妥期间,当时唐双耉只是将油菜田先分给社员,每户两亩。当时,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大队里不知道,乡里也不知情。结果,西后湖村当年的油菜收成取得了丰收,家家户户榨油,尝到了甜头。

1980年春节刚过,西后湖村队里的耕地全部分到户。当年,村里的粮食亩产从不到500斤提高到了800斤,第二年又增加到1000斤。那时的一大包粮食(约100斤)可以卖50元,由于丰收,村里人一下子买了20多万块砖头,砌了许多新房子。

西后湖村从落后村一下子令人刮目相看,成了先进村,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考察学习。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那些年,唐双耉先行一步着实火了一把,让他终生难忘的是他代表西后湖村到省会南京参加大会。

1983年1月,江苏省农业战线先进表彰大会在南京召开,丹阳县委书记朱林根和县政府会计李丹,带领丹阳地区受表彰的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农业劳模和农林科普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参会。唐双耉佩戴着代表证,代表省农业先进单位参加了会议。期间,他住在南京白下饭店,除了参会登台接受表彰外,还参加了小组讨论,并和与会者一起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玄武湖等景点。回到丹阳后,他还应邀在丹阳县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会后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此后,唐双耉按照和村书记的约定,当西后湖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后,他又进城回到了瓦匠活这个行当上。后来,他也办过企业,一晃就到了晚年。

迟暮之年,唐双耉闲来无事,每天在老家村里转悠,打发着晚年时光。但是当年他带领村里生产队分田到户的场景,时常浮现在眼前。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唐双耉翻箱倒柜从抽屉里找出当年到南京参加全省农业战线先进表彰大会的证书和参会手册,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嘉奖令。尽管因年代久远,这些东西已经破旧,但唐双耉一看到这些就勾起了往事,他说,要把当年的历史讲述给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表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变,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丹阳广大的农民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关链接:

1955年的土地集体化,变土地的农民个人私有为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取消土地报酬。农民既失去了土地所有权,也失去了经营权。这种所有制的经营方式,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生产力也遭到破坏。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摒弃了以前农民公社的落后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