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体不允许,补鞋46年的九旬老人周定贵不得已将补鞋机转让,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爱心人士爱心接力,圆了老人的心愿。半年后,老人与“老伙计”再次相逢——

“希望一些老手艺能够得到传承!”

核心提示: 近日,九旬老人周定贵在“如意慈善”爱心人士的陪伴下来到水晶山民俗文化馆,看看陪伴自己多年的补鞋机,感慨万千,他希望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能得到发扬,也希望有人能够传承这一老手艺。

记者 李潇 摄

本报讯(记者 李潇 通讯员 丁芯)“丫头,这是陪我一辈子的‘老伙计’,我忘不了,也谢谢你们能将它保存得这么好,并免费供大家参观,看见‘老伙计’,我心里真是激动啊!”近日,九旬老人周定贵在“如意慈善”爱心人士的陪伴下来到水晶山民俗文化馆,看看陪伴自己多年的补鞋机,感慨万千,他希望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能得到发扬,也希望有人能够传承这一老手艺。

去年7月18日,本报《民生·身边事》版面刊登了《九旬修鞋匠欲低价转让补鞋机》一文,受到众多市民的关注,很多市民纷纷表示愿意购买补鞋机,帮助老人完成心愿。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得知此事后,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拍卖会,百元补鞋机被一位叫陈玉凤的爱心人士以千元价格拍得,之后陈玉凤又将补鞋机捐赠给了水晶山民俗文化馆供大家免费参观。半年过去了,老人前几天联系当时的经办人,称想要去看看“老伙计”。当天下午,周定贵在爱心人士孙春辉、丁斌的安排下来到了民俗馆,看到补鞋机后,他心情很是激动。“谢谢你们照顾我的‘老伙计’,今后有机会我想多来看看它。”周定贵说。

民俗馆工作人员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曾为大家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老物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一段段记忆。为了保存记忆和展示民俗文化,馆长丁斌将这些老物件收集起来免费供大家参观。这台普通的补鞋机收藏在民俗馆内,其中包含的故事和回忆,以及从老人几十年的补鞋经历,都能让人们感受到正能量,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很多前来参观的市民看到补鞋机,都表示能找到多年前的回忆,在得知这台补鞋机背后的故事后,都被老人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所感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随后,周定贵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还参观了粮票、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煤油灯等老物件。他对工作人员说,很多老手艺现在已经失传,但他很希望能有人将这些手艺传承下去,希望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