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俊 旦平
去年12月下旬,已是寒冬时节,气温骤降,寒风刺骨。在机房里见到常亮时,身着单薄衣裳的他正热火朝天地修整他的“农机伙伴”。作为一支拥有40多名合作社成员,十几套中小型农机具的农机合作社,37岁的常亮可以说是这支队伍里的“老师傅”,还被当地和周边农机手、种粮大户亲切地称之为“农机医生”。
自小爱好农机,刻苦学习成“老师傅”
常亮老家安徽阜阳,自小爱好农业机械,16岁的时候来到丹阳,在练湖农机厂拜师学艺。“因为从小爱好机械,一开始学农机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常亮说,17岁帮人家开拖拉机从事机耕服务,没想到一干就是21年。在学习期间,通过与机手和农民朋友的深入接触,常亮切身体会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农机工作的不易,深知只有自己掌握好操作维修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掌握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第一手资料,常亮通过帮助种田大户们从事机耕服务的机会,细心摸索着各类农机性能、常见故障和维修技巧。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还经常把自己学到的技术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形式教授给其他农机手,耐心为机手讲解机械性能和故障排除要领。他和岳父鞠金元还注重将农机和农艺结合,对农民进行了水稻机械化集成技术方面的技术指导,深受农民和机手的欢迎。“技术问老鞠,维修找常亮。”在行宫承包了300亩农田的周义长告诉记者,他们父子俩都是乐于助人的人。
义务维修不计报酬,甘当乡村“农机医生”
农忙时节也是农业机械发生故障的高峰期。一旦机械故障“趴窝”,机手和农户都会心急如焚。每当接到农机手的电话时,常亮从不计较路途远近和时间早晚,不管是炎热盛夏还是寒冬凛冽,他总是随叫随到,赶到田间地头。
2017年11月,正值冬种大忙之际,同样老家是安徽的周义长在田里耕作时因拖拉机故障而无法使用,心急之下打电话向常亮求助,常亮当即对周义长说:“不要着急,稍微等我一下,我马上过来。”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配件赶到现场帮助周义长修好了拖拉机。周义长说:“我现在身上没有钱,过几天再给你。”常亮回答说:“没事,大家都是老乡,什么时候方便给我配件钱就行,修理费就不用了。”至今,周义长谈及此事还赞叹不已。他告诉记者,常亮不仅能够及时赶到,更重要的是他还很专业。有些修理工遇到问题会按部就班地将机器零件慢慢拆卸,维修耗时长,影响农户的抢收抢种。而常亮会就地取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将复杂故障修理好。
有天傍晚,常亮接到家住丹徒宝堰的种田大户刘牛农的电话,对方说:“我明天要找人插秧,可我的拖拉机下午发动机坏了,明天没法下田打田,请你无论如何想办法来帮我维修一下!”常亮挂了电话,提着工具和配件立即往刘牛农家赶,修好机器赶回家时已是半夜。
每当有人问常亮:“农忙时节,你开着农机机收、打田、机插,可以说是最忙的人,为什么要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优先帮助其他人,他总是笑着说:“农忙时间不能耽搁,人家有事找你,都是难事。”
成立农机合作社,做优农机社会化服务
2013年,常亮在延陵镇大吕村东殷甲庄成立了“常亮农机合作社”,并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机械,他的农机合作社从收割机、植保机、插秧机到烘干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了耕耙、育秧、播种、插秧、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探索出适合当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新路子,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成为了该镇有名的农机致富典型和农机科技示范户。他说,通过组建常亮农机合作社,整合行宫农机资源,能更有效地为种田大户们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2015年春,常亮和岳父鞠金元在成立“常昊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凭借众多大型农业机械,创建了“东方红农业机械化示范园”,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一家“东方红农业机械化示范园”。
由于“常亮农机合作社”的机耕作业服务质量好,每到农忙时节,附近农户尤其是种田大户都上门排队请他们去打田。靠着良好的服务和口碑,“常亮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服务范围从行宫扩展到司徒、前艾、胡桥、访仙以及金坛、丹徒等地。“我们作业仔细,质量也比较好。”常亮告诉记者,在作业中由于能提供多功能高质量服务,现在“常亮农机合作社”已经与这些地区的农户和大户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农机服务合作关系。
如今,“常亮农机合作社”每年打田服务3000多亩,机插秧近1000亩,一年能有十几万元的收益。他和岳父鞠金元成立的“常昊家庭农场”的农田承包面积也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660亩,但由于近几年各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农资”涨价厉害,所以种田的收益甚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常亮告诉记者,他平时会特别关注有关于“三农”方面的消息,最近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更加坚定了自己走农机服务和承包农田相结合的道路。常亮说,“现在我们不能仅仅靠种田,还需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才有根基。农村稳定了,农民富裕了,购买力增强了,也就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发展动力。”
常亮给记者介绍他的维修机库
常亮正在检查机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