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媛
29年前,儿子丁桃涛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莫大的欣喜幸福,只是,几年后,早早埋下的隐忧已经萌芽长大。虽然做了努力,但丁桃涛听不见、说不了还是成了改变不了的事实,母亲丁新华的心中也从此深扎了一根尖刺,让她始终对儿子歉疚,包容,隐忍。
3年前,孙子丁洪在期盼中降临,丁新华又喜又怕。“家里添了个孙子,轮到谁都开心啊!可是,看着儿子儿媳,心里更多的是怕,怕他也听不见声音、说不了话。”然而,丁新华的担忧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但这个家从未停止努力抗争……
说话晚?他听不见,也不会说
52岁的丁新华是珥陵镇积庆村高甲村人,为了满足父母“有儿养老”的念想,30年前,与丁新华相知相恋的杨明云入赘进了丁家。尽管生活称不上富足,但在两人勤劳肯干的支撑下,一家人也是幸福知足的。1989年4月,丁新华和杨明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大胖小子,爸妈开心得很,一起商量后就给他取名叫丁桃涛。”
在一家人的呵护宠爱中,丁桃涛渐渐长成了一个会跑会跳的“皮孩子”。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开口出过声。“和他一般大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桃涛不会叫;等到其他玩在一块儿的孩子能成句成句地说话了,桃涛还是不开口。”丁新华说,一开始发现同龄的孩子都能开口叫人而桃涛不会时,她有些着急,但在旁人“有些孩子就是开口晚、说话晚”的劝慰下,她也安了心。直到丁桃涛3岁了,丁新华才在外婆的提醒下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可能并不是“说话晚”。
“有一次带桃涛去外婆家玩,他照常在外面疯跑了半天,很开心,但外婆的脸色却不怎么好。等到桃涛玩累了安分了,外婆才拉着我的手说,孩子的耳朵可能有问题。”外婆告诉丁新华,白天桃涛在外面玩的时候,她怕他摔了磕了碰了,便一直在身后跟着护着。可是,有几次桃涛跑得比较远了,不论外婆在身后如何呼喊,他始终没有反应,也不知道回头。“听了外婆的话,我才肯正视心里的怀疑。后来,我和明云带着孩子去外面医院做了检查,结果他真的听不见。”此后的日子里,丁新华和丈夫先后带桃涛去了多家医院,做了各种努力,也帮他配了助听器,但丁桃涛还是成了耳朵听不见、嘴巴不会说的孩子。
不安分?他往外跑,她全心守
听力、言语均为一级残疾的丁桃涛,最终被父母送进了市特殊教育学校。“虽然他听不见也说不了,但我们还是希望他能认字、学一点东西,以后能与人交流,也可以有能力谋生。”在学校的几年时间,丁桃涛学了手语、认了字,也渐渐多了自己的想法。
2007年,18岁的丁桃涛从学校毕业了。对于校方和家中为他做的安排打算,丁桃涛并不满意。“为了照顾桃涛,学校也帮忙联系了爱心企业,我们也打听了工厂,但是桃涛都不愿意去。他跟我们说,学校和家里联系的单位工资都太低,他和同学约好了要出去闯闯,长见识、多挣钱。”尽管丁新华和丈夫对儿子多次劝说安抚,但对丁桃涛而言,他心中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早已超过了一切。2007年7月20日,丁新华出门上班后,丁桃涛收拾东西离开了家。
“我出门时桃涛就告诉我自己要出去,但我没想到他真的这么做了。”下班回家的丁新华见家中没了儿子的身影,第一时间便给他发了短信。“一开始,桃涛还回我的短信,告诉我他去哪了,但从第三天开始,他就没了消息,打电话也是关机状态。”心急如焚的丁新华停了工作,开始一心一意出门找儿子。而这一找,就是两年。“整整两年的时间,桃涛都没有回家,而我也完全没了心思再工作,到处找他。”两年后,“闯够了”的丁桃涛回到了家中,心力交瘁的丁新华也终于定了心。
新开端?他成了家,还有了娃
眼见着丁桃涛年岁渐长,丁新华也考虑过儿子成家的问题,可是,她也实在想不到哪家姑娘愿意嫁给自己这个又聋又哑的孩子。没想到,这一回,儿子丁桃涛给了她一个惊喜。
“2014年突然有一天,桃涛告诉我和明云,说他在网上认识了个姑娘,也是聋哑人。两人聊得很好,也很合得来。”丁新华至今仍旧记得当时从儿子那儿得知这一消息时的震惊和欣喜。“虽然对方也是聋哑人,我和他爸爸也会担心他们俩今后的生活该如何,但是儿子能和情投意合的人在一起,相扶相伴,我们心里也宽慰了许多。”在此后的日子里,丁新华一直关注着儿子和姑娘的进展,而两个年轻人也的确越走越近,并终于确定携手一生。
2014年11月,丁桃涛盼来了自己的婚礼。为了尽可能给儿子最好的,丁新华和杨明云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从他们决定要结婚开始,我们老两口就想着要尽可能为他们做能做的。毕竟孩子已经是这个条件了,能有个姑娘愿意跟他在一起不容易。”没钱在城里买房子,丁新华和丈夫就拿出积蓄、借遍亲戚把家中的屋子装修翻了新;儿子儿媳想要拍美美的结婚照,丁新华和丈夫就张罗找影楼;儿媳妇想要体面地嫁进来,丁新华和丈夫便买齐了金饰;小两口想要家里人都开心地见证婚礼,丁新华和丈夫便筹办了热热闹闹的宴席……一场婚礼结束,丁桃涛如愿住了新房、成了家。而丁新华和丈夫也背上了“甜蜜”的债务。“背了七八万的债,对于我们打工的老两口来说是个很重的负担。可是,看着儿媳儿子幸福开心,我们也觉得值了。”
2015年2月3日,丁桃涛和妻子的爱情结晶如期降生。在征求了小两口的意见后,丁新华给孙子取名丁洪。
再绝望?娃听不见,“补救”无果
“说实话,孙子在儿媳妇肚子里的时候,我的心就一直提着。好容易盼到出生了,看到是个壮实的胖小子,心落了一点,但还是怕。”丁新华坦言,儿子儿媳都是聋哑人,她没法不担心孩子是否会遗传。“洪洪出生的第三天,我就带他做了听力测试,结果没通过,当时心就凉了,但还有一丝念想,或许孩子太小了。”
由于担心儿子儿媳听不见无法照顾好孩子,丁洪从出生后便一直由丁新华带在身边,而她也尤其关注孙子的听力问题。“尽管我一直安慰自己出生三天的听力测试可能没那么准,但心里终究是不安的。后来,有一次天冷我带着洪洪去外面洗澡,风大把浴室铁门吹得撞上了,响声特别大,别的小孩子都惊着了哇哇大哭,只有洪洪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洪洪长到6个月时,丁新华带着他去了镇江的医院做检查,结果院方给出的诊断是双耳听力重度损失,建议佩戴助听器,而最好的治疗方法则是植入人工耳蜗。不甘心的丁新华先后带着孙子跑到了南京、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各大医院,而结果都是建议做人工耳蜗。“那时候毕竟孩子还太小,做人工耳蜗手术并不太现实。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家拿不出那个钱,想尽办法也凑不齐啊。”为了尽可能为孙子争得“听力”,丁新华又多方打听何种助听器适合。最终,在认识的老师的介绍下,丁新华以较大的折扣为洪洪买到了相对较好的助听器。“本来两个耳朵的助听器要6万块,但是经过老师的引荐,并且考虑到我家经济条件不好,最终人家给我们打了折,4万多块就买到了。”从此,10个月大的洪洪戴上了助听器,并在两年内换了几次零件。
不甘心?娃盼未来,她舍脸求助
丁新华尽了一切努力,让孙子丁洪双耳都戴上了助听器,可是,他并没有像奶奶期待的那样如正常孩子一般能说、会说。“从2016年9月开始,我就带着洪洪去上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残联联合办的康复班。可是,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洪洪除了会简单地发出类似‘奶奶’、‘阿姨’的声音,其他话还是基本不会说。”丁新华说,在康复班,有和洪洪一般大的孩子做了人工耳蜗的手术,而那个孩子如今恢复得很好,说话能力基本可以和同龄的正常孩子一样,这让她的心里再也无法平静。
“做了人工耳蜗手术的孩子听、说都能和正常孩子差不多,而我的洪洪却只能简单地说一两个不连贯的字,有时候对于我们的呼唤也没多大反应。这两年我每年都要带他出去做检查,可是结果都不好,医院方面还是建议做人工耳蜗手术。这让我不能不心动,我不想洪洪将来大了和桃涛一样不能听不能说。”心里有了给洪洪做人工耳蜗手术的念头后,丁新华便和家里人商量了,只是,回应她的却是沉默。“之前我们申请过免费人工耳蜗的手术,但最终因为洪洪检查后耳神经太细不达标没能通过,医生建议我们要用进口的耳蜗,费用大概需要二十多万。我知道要做这个手术给家里是多大的压力,自从桃涛婚后有了孩子,我就一直在家带洪洪,不工作,没了收入。儿媳妇也在家休息了一整年,后来和儿子又回到从前的工厂打工,收入基本只够两人日常开销。所以,整个家里全靠明云一个人打工的收入,维持家里日常生活开支就已经够难了,根本不可能凑齐手术费用。”丁新华说,丈夫杨明云因为患有糖尿病,先后在2013年、2015年中风过两次,如今虽然恢复得还好,也只能勉强做些无需太过劳累的活计,每个月的收入实在有限。
为了想尽一切办法凑钱,丁新华也向亲家开了口。结果,让她没想到的是,除了毫无回应,儿媳也在几个月前离开了家,并再也没有回来过。“一开始儿子在微信上联系她还有回音,可后来说到洪洪手术的事情,她就把桃涛拉黑了,如今也联系不上了。我们只能靠自己了。”丁新华和杨明云借遍了亲友,可离目标手术费用依旧相去甚远。最终,在旁人的建议下,他们想到了网络求助。“他们帮我们做了轻松筹,现在已经有很多不认识的人为我们洪洪捐了款,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可还是想跟所有人说声谢谢。”丁新华说,自己之前从没想过要放下面子向陌生人求助,可如今为了孙子洪洪的未来,她做什么都愿意。
若有爱心人士愿意帮助洪洪,可以扫二维码轻松筹捐助,也可以与本报爱心热线86983110联系。
本版摄影 尹媛
丁洪戴着的助听器
丁新华和儿子交流全靠“写”
丁新华抱着孙子丁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