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城市的“美容师” 16年以扫帚为“眉笔” 勾画着城市的美丽

核心提示: 在江苏如皋有对环卫夫妇,丈夫田爱民、妻子陶胜丽,结婚28年,共事16年。

在江苏如皋有对环卫夫妇,丈夫田爱民、妻子陶胜丽,结婚28年,共事16年。

  十六年的夫妻同事

1997年10月,田爱民从部队退役到环卫处工作,走上了与污水和垃圾打交道的岗位。后来,一直在乡下厂里打工的陶胜丽听说环卫处招人,就想都没想骑上自行车来报名了。“当时家里人都说这个工作比农活还苦,但是我都没有犹豫,想着能和老田一起工作就觉得是件幸福的事。

  做一行爱一行,习惯成自然

走近中转站,一股刺鼻的气味迎面而来,让人窒息般难受,但田爱民对那些脏物丝毫不在意,只是认真将垃圾倒入工作台,进行压缩。“将清运工送来的垃圾,整理送进压缩装置,进行压缩,再送上垃圾中转车,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田爱民说。

为了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减少垃圾气味的散发,不给附近的老百姓带来影响,垃圾中转站门口的场地每天都要用水枪冲洗、消毒。

因此,中转站门前的地面干净有致,你找不到一点垃圾。

“到了夏天,天气太热,出汗出得人都晕,也是最难熬的时候。但是干这项工作这么多年了,也早已经习惯了这些味道。”一天下来,身上沾满垃圾的恶臭,即便洗了澡换了衣服,难闻的气味仍然久久不散。

从一开始对中转站设备一无所知,到如今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田爱民在工作中之余还不忘自学设备保养、维修技术。有次碾压垃圾时,推土机突然停止不动了,经检查后发现,原来是腐烂的棉被和餐厨垃圾卷进了履带链条里。田爱民二话不说,主动钻进臭烘烘的垃圾箱下面一块一块地将垃圾撕扯出来。说起田爱民,同事们纷纷夸赞他做起事来绝不含糊,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田爱民是垃圾中转站的操作工,妻子陶胜丽负责道路保洁。陶胜丽的工作区域是从丰乐桥到际通手机大卖场,以及文峰前的红绿灯到安定广场。凌晨四点多,陶胜丽就会带着便携式小垃圾箱到达负责的街区,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

“累肯定是累,但是好像习惯了,做一件事做久了做习惯了,觉得很自然。”提到这份工作,陶胜丽憨厚地笑了,话里透着自豪:“当初和我一起工作的小姐妹们,差不多都选择转行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活。”

每天陶胜丽都要在负责的区域不停地转,哪儿脏了就要立马打扫干净。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天下来,脚肿得没办法走路,每天回来都要泡半小时脚,后来两三个月后,也就习惯了。

长时间风吹日晒的户外工作,使陶胜丽脸上的皮肤干燥且粗糙,但不乏健康的红润。注意到陶胜丽的手,她的手指黝黑,厚厚的老茧附在手掌上,夹杂着冻疮留下的印记,让人看了满是心疼。

每天如此周而复始,陶胜丽却觉得十分满足。“哪一行都得有人干,卫生有人打扫,城市才能干净。如今我们的待遇也很好,社保医保都全的,老了能领养老金。虽然很辛苦,但我做得很开心。”

妻子有时打扫完最后一段路,到中转站送垃圾时,会顺道带上几个馒头。顾不上垃圾中转站刺鼻的气味,两个人倒上一杯开水,就着咸菜便能对付一上午。每天从这里运走的垃圾达70吨左右,一天下来,除去吃饭时间,基本上都是与垃圾为伴。

  最大的满足:吃个团圆饭

当初能在一起工作的想法,如今在陶胜丽看来似乎化为泡影。虽说他们都在环卫工人的岗位上,但是工作职责不一样,休息时间不同,一年当中两个人同一天休息在家的机会少之又少。陶胜丽说:“真的很羡慕那些一起去逛商场的夫妻俩,这些年来我们基本上没一起逛过街,哪怕出门买双袜子我都觉得是件幸福的事。”

“只是苦了孩子和老人。”田爱民回想这么多年的环卫生涯,愧疚地感慨道,“从我们干上这行,就只好把孩子送到农村由外婆照看。孩子上学后,早上都是被闹钟喊醒的。这么多年也没有为孩子做过一顿早饭。现在孩子长大成人,在外地工作,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加少了。”田爱民说,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等我们退休后,一家三口出去旅游。

“母亲中风8年,白天没有空去看望,只能下了班以后去照料,尽点孝心。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我们却不能为他们做多少事。”说到这儿,田爱民心里有点难过。

16年,他们以扫帚为眉笔,勾画着城市的美丽;以街巷为舞台,呵护着每寸的洁净。平凡的环卫夫妇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半生;勤劳的环卫夫妇起早贪黑,打造皋城美丽。

“这个工作,总归要有人做。既然我们选择环卫工人,就要坚持做下去。”田爱民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坚定的眼神。作为城市的“美容师”,田爱民夫妇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他们用勤劳创造着自己的价值,为城市的整洁靓丽付出了别人无法体味到的艰辛。

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城市,却将爱藏在双手厚厚的老茧里。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