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王钱仆叔与吕城钱氏功德院

核心提示: 北宋《一统志》中记载:“宋开宝七年(947年)吴越王钱俶助宋伐南唐(李煜),攻江南,围润州,拔其吕城。”

吕城惠安寺遗留的石刻

吴越王钱俶像

北宋《一统志》中记载:“宋开宝七年(947年)吴越王钱俶助宋伐南唐(李煜),攻江南,围润州,拔其吕城。”

清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一“寺观”章节记载:“惠安寺,县东五十里,即吕城南寺,宋丞相钱氏功德院……”

这两段历史记载,让人们产生了一个“当时吴越王钱俶和吕城的钱氏功德院有什么关系”的疑问,笔者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和翻阅了多本历史书籍,终于理清了眉目。

唐代后期,到了唐哀帝李柷手上,已经全面趋向衰落,出现了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杭州临安的钱镠,在唐乾符年间,已在军队中由偏将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刘汉宏、薛朗、董昌等势力的过程中,占有了江浙之地,杭州刺史,独据一方。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被封为越王,天佑一年(904年)改封为吴王,后来朱温废唐称帝建梁,始封为吴越王,占据现在的浙江、江苏东南部和上海等地。

钱镠在吴越王位上,执政二十八年,留给后代的家训是“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理为本、忠厚传家”十六个字。在任期间,他勤理朝政、轻徭薄赋。恤理国事,亲率军民修筑水利,引水种田,发展农业。此时国泰民安,被当地民众喻为“海龙王。”他81岁临终前托付后人:“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意思是要子孙后代与中原王朝长期友好,人民才得安宁,吴越国才有保障。

公元932年,钱镠传位给钱氏子辈忠贤钱元瓘继承,吴越国王位在公元948年传到了第三代钱俶手上。

钱俶,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在位32年,钱俶在位期间,牢记祖父钱镠家训,在吴越国浙江、江南一带轻徭薄赋、体恤民艰、恭行仁政、深孚民望。吴越国被他治理得成为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民众富庶,兵力雄厚。

就在同时,后周的禁卫司令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起了陈桥兵变,废后周七岁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建立了宋朝,建都汴梁(河南开封),异军突起,军力扩展很快。赵匡胤为宋太祖,他日常生活朴素,衣着、饮食都很简单,对自己的家人较为约束,但又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费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故深得部下和国人爱戴,因此大宋发兵攻打周围小国,屡战屡胜,国土越来越大。

公元961年,缩居在金陵(南京)的南唐国君李煜继位,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他整天寻欢作词、饮酒写诗,成为晚唐的花间派词人。当他感到政权来自北宋赵匡胤的威胁时,急忙写信给吴越国王钱俶,请求联合抗宋。钱俶接信后,权衡利弊,想起了先辈钱镠对子孙的教诲。为了使吴越国民免遭兵燹之苦,最后决定顺从大宋,助宋伐唐。

开宝七年(974年),钱俶亲自带兵从吕城出师毗陵(常州),身冒矢石,击溃唐军三千,攻下城池后又攻克润州(镇江),与宋军汇合,攻占金陵,为宋朝统一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太祖赵匡胤见状,开始了和平收复吴越王的计划。一面大封钱俶为淮海国王,爵位不在丞相之下,一面为防钱俶留在江南如鱼得水,便胁迫钱俶北上汴梁受封。钱俶北上不知是福是祸,无奈离开故土。感恩戴德的吕城吴越将士和民众,眷恋故主,不忘旧情。根据当时的国富民强的国力,自发募捐,为钱俶建造了功德院,祈求菩萨保佑其平安长生。百姓不敢以吴越国王的名号命名,只能选择“丞相”之号,命名为“钱丞相功德院。”后来钱俶在赵匡胤的盛情款待下,将吴越国土归顺大宋。北宋完成了统一大业。吕城“钱氏功德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的。

当时“功德院”连亘数坊,堂皇豪华,栋宇宏丽,宽敞明亮。曾几何时,金、元入侵,历经沧桑,钱氏功德院到明代只剩下后院的崇文院残垣。

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僧人圆聚募捐,将败残的钱氏功德院后院——崇文院改建成惠安寺。

惠安寺几度兴废,至民国4年(1915)由晚清末科秀才、天主教徒沈揆百利用天主教会的一笔善款和出卖了自己百亩田产,在惠安寺东侧花园的废墟上,创办了丹阳县第三高等小学堂,这是今吕城中心校的前身。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