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发展 集智献策为民生

市政协委员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建真言、献良策

核心提示: 在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们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大量一线的调查研究,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为化解难题提出了真知灼见。

凝心聚力促发展 集智献策为民生

市政协委员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建真言、献良策

本报记者 陈静 尹媛 丽娜 丽萍

在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们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大量一线的调查研究,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为化解难题提出了真知灼见。

加速沿江两镇发展一体化

近年来,在全省新一轮新型城镇化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中,我市沿江城市副中心的打造却步履蹒跚、难以推进,丹北、界牌两镇一体化成为丹阳沿江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焦点问题。市政协民进丹阳基层委员会认为,沿江两镇一体化发展,是遵循发展规律、顺应群众期盼的不二选择,是改革发展、打造城市副中心的紧迫的现实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势必增强地方凝聚力,为塑造城市副中心提供必备的民心基础。

为此,民进丹阳基层委员会的委员们建议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沿江两镇空间布局。要有步骤地加快编制《沿江发展一体化规划》,对沿江两镇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首先要尽快调整行政区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其次是尽快对土地利用等各类专项规划进行重新定位。优化集镇、工业园区、商贸、教育卫生、居住区等布局,不搞大开发,为土地整理和集约使用提供空间;三是明确生态红线,协同治理污染,严格保护一江清水。

委员们同时还建议,我市要突出资源整合,促进沿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遵循交通先行原则,推进城区—丹北15~20分钟快速通道建设,对具备条件的路段实施二次改造,着力提高互联互通道路网密度;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使得现有公共服务条件提质增效。

坚定不移推动“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

我市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纲要》,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计划实施两年来,推动了我市制造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由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生产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

针对如何切实推进“丹阳行动计划”,委员们建议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把发展的基点始终放在创新上,发挥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引领作用。同时,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强化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设立本土化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实用性人才。另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主动对接苏南五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群的示范与实践,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巩固打击非法集资成果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重拳打击非法集资,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国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提供了丹阳经验。但是,当前,非法集资仍是扰乱金融秩序、妨碍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据悉,近几年,各类财富管理、理财公司等民间投融资中介快速增加,一些投融资中介非法采用虚假宣传、公开推介、发展下线等方式,进行集资诈骗,非法集资案件数已占我市各类经济犯罪案件总数的13.2%。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市应积极应对非法集资的新动态,创新举措、多管齐下,强化综合治理,坚持打防并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委员们认为,打击我市非法集资,首先要明确责任,建立打非专门机构,同时,强化宣教,提高群众风险意识,营造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良好舆论氛围。另外,严把关口,划出审批登记红线,强化对涉农投资理财、非融资性担保等高发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控,全面叫停涉金融类、投资理财类业务公司的开办审批,群防群治,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打击非法集资。

全面提升打非效果,关键还在于重拳出击,委员们认为,要重点对借投资、咨询、理财之名改头换面,涉嫌非法集资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从重从严从快惩处。

以新思路新机制推动高新区新发展

高新区创建于2013年,2016年5月获省政府批准筹建省级高新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增长点,也是重要的驱动引擎。

“高新区创建四年多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对照省高新区发展的综合考核指标和先进高新区要求,丹阳高新区建设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市政协常委、市民盟副主委、市教育局副局长谢春华指出,高新区的核心要义在于“高”和“新”,理应在聚力创新的大势中高点定位、提升目标、引领示范,成为全市创业创新的主阵地、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核心区。

围绕如何助推高新区建设,民盟丹阳委员会针对性地提出了全力打造省级品牌、体现“高、新”特点,全力落实支持政策、体现“高、新”定位,全力完善管理机制、体现“高、新”成效,全力实施高端项目、体现“高、新”品位等四点建议。“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把全市上下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起来,全力支持高新区的建设,推动高新区真正成为各类资源、政策、制度的‘高地’,为丹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引领新常态提供实践样本。”民盟丹阳委员会的委员们建议,要按照“政策稳区”的定位,梳理高新区享受的政策和权力清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意见,同时,在高端人才引进、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高新区大力度政策支持,将外商投资企业年报、城建配套费征收、施工合同备案、食品流通许可、企业设立登记等各类行政事权下放高新区,赋予高新区更多的自主权。

提升丹阳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是用于评价城市规模的主导性指标,城市首位度越高,其凝聚力和集聚力越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就越强。

市政协常委、市九三学社主委、市法制办主任段建强从“产业首位度不高,核心区产业优势不强”“人口首位度不高,核心区集聚效应不强”“文化首位度不高,核心区软实力不强”三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我市核心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段建强直言:“根据我市提出的‘领跑镇江、争先苏南’不动摇的目标,在激烈的长三角区域竞争态势下,我市必须提高城市首位度,才能当好镇江发展排头兵。”

“首先,要优化空间,提升核心区综合竞争力;其次,要交通兴市,形成以核心区为中心的放射路网;再有,要人才聚市,吸引核心区人气;最后,要文化强市,建设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九三学社丹阳委员会的委员们建议,适度调整优化核心区产业格局,除保留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在核心区外,生产车间要有序搬迁到周边工业园区;加快融入与宁镇扬、扬子江等城市圈的交通一体化,围绕“核心区10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到各乡镇”的目标,全面推进快速路网建设;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好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底蕴、建筑风格等软件实力,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打造富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优化医疗服务体系  有效实施分级诊疗

当前,医疗卫生资源呈“倒三角”的资源结构,而医疗卫生需求大部分在基层,呈“正三角”的需求结构,医疗卫生资源的“倒三角”与需求的“正三角”导致了看病难、求医难。

经过调研,市政协教卫文史委员会医卫组认为要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必须着力解决好患者“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基层医疗机构“接得住”;公立医院“舍得放”等多个问题。

“首先要优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便捷的医疗机构‘走近’群众。”医卫组委员表示,按照每5万常住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万居民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划要求,我市应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在城区范围建成一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健全其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等功能。其次,为让基层“接得住”,我市应推进基层医院差异化发展,做专做特基层医院,打造特色专科,以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群众对基层首诊的信任度。再者,深化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应根据“政府主导、尊重历史、资源组合、方便群众”的原则,以管理、技术、服务为纽带,分别建立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基层医疗机构协作组建的紧密型区域医疗联合体,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的利益共同体。努力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提升城区公共文体设施布局合理性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事业,我市文体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公共文体设施“总量缺、规模小、设施旧、布局偏”的问题比较突出。

市政协界别代表认为,公共文体设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首要任务,是展示文体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重要阵地。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我市采取“完善、优化”的工作思路,以“方便、实用”为建设目标,全力推进“五个一批”。

“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和标准,首先是对缺少的文体设施,如工人文化宫、少儿图书馆等尽快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兴建一批;其次是对现有的城区公共文体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对没有发挥作用或利用效率不高的要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让其回归本位,体现公益性和人文化,发挥最大效能,盘活一批。”同时,界别代表还建议,后期应围绕“共享一批”、“提升一批”、“延伸一批”三方面,加大社会公共文体资源免费开放力度,重点推进城区部分学校体育设施“阶段性、时间段”地对外开放,把原本封闭的资源敞开大门,与大众共享;对一些老旧公共文体场馆,要改造环境、完善设施、更新设备,实现整体条件提档升级,对广场、公园、步道要进一步开辟专门区域,植入文化元素,增设健身器械,双管齐下,精心打造更高品质的市民文体活动场所;要有针对性地推进社区文体中心建设,在文体中心增设图书分馆、文化分馆,利用流动平台,组织图书流通,开展文化服务,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真正让文体设施硬起来、文体活动活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的美好生活需求,丰富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

推进土壤污染修复治理

随着化工、电镀企业陆续关闭或搬离,遗留的土地资源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而土壤一旦被污染,“菜篮子”“米袋子”都将受到威胁。市政协皇塘镇委员活动小组认为,针对我市企业搬迁后土壤污染现状家底不清、管控措施不到位、修复资金无来源的现状,推进我市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刻不容缓。他们建议调查先行,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完备资料;明晰地块,编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计划,严控被污染场地的土地流转,对污染地块特别是化工、电镀污染区,在未完成修复工程、通过验收评估前,严禁开发利用;资金保障,筹建土壤污染专项修复基金。建议建立由政府监管的专项修复基金,资金来源可包括即将开征的污染排放税、政府常规拨款、从污染责任者追讨的修复和管理费用及其他投资收入等;齐抓共管,提高土壤环境监管能力。还建议我市明确土壤修复工作的牵头部门,形成环保、国土、农委、住建、城投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