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关于养老的新闻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一则是杭州余杭瓶窑的王阿姨和老伴邀请6对老人成功“抱团养老”,一则是天津南开区85岁老人公交站贴纸条“求收养”。养老新闻往往一经报道,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是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日益凸显;其次,养老与每个人的利益切身相关,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惯例面临冲破,容易激发公众共情心理。
“抱团养老”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值得鼓励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秉承这样的养老理念,子嗣在传统文化中意义重大,意味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现如今,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很多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长土壤,由于少子化的人口结构、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业的流动性、生存压力等种种原因,传统的亲情养老变得难以依赖,在这种情况下,探求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杭州余杭王阿姨的“抱团养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国内首起尝试“抱团养老”的案例,但媒体称可能是首个成功的案例,它的成功也不简单:首先是需要有硬件条件,例如房东家的自建别墅;其次,需要房东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再者,还需要多位老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理念彼此相融。舆论认为,虽然“抱团养老”成功复制有一定难度,但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养老多样化的需求,值得鼓励。
幸福养老,也需要老年人从自身做起
老年人的孤单感还来自于社会媒体营造的氛围,部分声音认为,老年人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兴趣爱好,充实精神世界,这也是幸福养老需要具备的“技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老有所养”,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关乎每个人幸福感的民生大事。老人作为曾经的中流砥柱,也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现在年华老去,应当享受老人应有的尊严,正如康德所说,“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主动回应老人诉求,使其都能安度晚年,实乃全社会的责任。
据新华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