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的横塘缫丝厂

核心提示: 30多年前的横塘缫丝厂在丹阳城乡闻名遐迩,产品获部优,年创外汇200多万元,成为国家在江苏“茧丝绸一条龙”的龙首。

■ 王成川

30多年前的横塘缫丝厂在丹阳城乡闻名遐迩,产品获部优,年创外汇200多万元,成为国家在江苏“茧丝绸一条龙”的龙首。

厂长杨锁连不仅是缫丝业内的行家,更是一位敢做敢当的实干家。当他接手当厂长时,缫丝车间已面临停产破产。为了使工厂尽快摆脱困境,杨锁连开始利用少量资金从改造水泥台板的缫丝机入手,没日没夜地骑着自行车赶丹阳,跑镇江,追资金,购设备,常常是风雨中行,月夜里回。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度新年,他却背着沉重的机械零配件踏上从无锡到丹阳的末班火车,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风尘仆仆摸进厂门。

在生产上,他坚持一手抓设备的技术改造,一手投入到紧张的工人培训操作上。厂里明确规定,新工人上岗必须经过三个月的技术培训,操作工定期进行等级手培训,并建立操作工技术档案卡,把其作为技术升级、调升工资的依据。有效的措施使该厂操作工等级手率达到94.2%,在全国缫丝行业乡镇企业操作比赛中,这个厂三名代表分别获得一、二、九名次。杨锁连还注重刻苦自学外语和大学专业课程,他撰写的三篇缫丝技术质量论文,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好评。他还将厂里各种业务骨干分批轮流送到大专院校深造,每年送校学习方面花掉的资金都超过5万元。厂里开设一个电大班,各种不同学历的大中专生和电大生就有40多人。干部职工素质的提升,使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横塘缫丝厂成为当时丹阳唯一出口白厂丝的厂家。

为了更好地向技术进步要发展,要效益,厂里专门组织技术攻关小组,选择难度大的项目攻关。春茧秋养能提高茧产量,但丝的质量差,织成绸不光滑,杨锁连和技术人员一起,运用热湿前处理办法来解决质量问题,经过上百次不同温度下的试验,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技术难关终于被攻克。这项工艺使生丝净度由83上升到85分以上,质量上升三个等级,仅一项技术改造就年增利润13万元。

优质的产品质量开拓了外销市场,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为了向“两优”进军,全厂上下牢固树立创优思想,严密工艺要求,巩固各项技术基础,提高质量控制标准,使厂里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入库抽验项目均高于国家标准。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厂的“梅花”牌白厂丝1986年终于获得部优产品,同时又向国家质量奖进军。

1986年该厂出口创汇比1985年翻了一番多的同时,又接受上级下达的新科研项目,成功缫出雄茧优质品牌丝,成了国家在江苏“茧丝绸一条龙”的龙头企业和星火项目的生产基地,工人发展到2000多人,横塘缫丝厂不仅一跃升为全国乡镇企业同行中名副其实的排头兵,还成为当时丹阳乡镇企业在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