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上,我们应当有自信!

核心提示: 临近年终,笔者盘点今年最值得我们丹阳人骄傲的事,莫过于以“全国第二,江苏第一”的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创城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融入了大家共同的汗水。

临近年终,笔者盘点今年最值得我们丹阳人骄傲的事,莫过于以“全国第二,江苏第一”的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创城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融入了大家共同的汗水。这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美丽中国”的最好诠释,同时,也是对我们环保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人无自信不强,事无自信不成。自信是当前我们推进环保事业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距离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环保的担子依旧很重,但笔者认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成功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有十足的信心可以完成建设生态文明这个“千年大计”,应当有十足的信心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三个自信。

其一,环保人应当自信。

今年10月刚刚召开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中央对生态环境和环保的重视是我们环保人强有力的后盾,我们应当自信。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出很多具体安排,指引明确,为我们环保工作提供了依据,我们更应挺直腰杆。在近期的一次环保交叉执法检查来临之时,有网友提问“环保检查是否会影响餐饮业?”,网上也有“环保督察是否带来经济冲击”的声音。笔者认为,面对这种质疑,环保人必须保持自信。对于涉污企业来说,过去的经济利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环保督察的压力下,企业增加污染治理投入,包括停产整改,其实质是对环境欠账的偿还,所谓经济冲击的言论,实际上是惯性思维的体现。我们环保人要有这个自信,我们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倒退。

其二,企业应当自信。

不可否认的是,本轮环保督查和整治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并且趋于制度化、常态化,很多企业不适应,出现了担忧甚至抵制的情绪,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在环境经济理论中有一种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抵消由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上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面对这场不会停歇的环保风暴。企业一要转变思想观念,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去看待环保督察。有担当的企业不会在一段不适应后还一味地委屈担忧。而会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还清欠账,正视环保高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二要加快转型升级。用绿色发展观引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前途,有理想,想要做大做强的企业,不会怨天尤人,他们往往会在重重危机之中,抓住机遇,找到新的增长点。环保风暴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同样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这正是在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企业应当有自信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份子,而不是绊脚石。

其三,民众应当自信。

创城的成功是丹阳人民的骄傲,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自信。而在环保工作上我们也需要民众的自信。确实,在一些地方,环保工作形式过于单一、被动,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环保督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使民众对环保督察的严肃性产生误导,打击了民众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但这种现象只占少数。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据笔者了解,今年截至11月份,我市环保系统处理信访共计1983件,分别来自12345、12369、数字城管、阳光信访及微信平台等多个民众参与平台。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是有限的,企业处理环保问题的主动性是有限的,而能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又能积极监督处理的民众能力是无限的。所以,看着这个成绩单,民众应当有自信。

在大环保时代,每一个人都是环保系统的一份子,看着入冬以来,一直存在的“丹阳蓝”,我们应该充满自信,政府铁腕治污,企业积极整改,民众支持配合,人们心灵深处对自然之爱和生态道德的责任已然慢慢苏醒,正在逐步实现生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