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朱如成
今年90岁高龄的景玉珍共有6个子女,当她年老力衰需要家人照料的时候,各自成家且忙碌的孩子们一个不少地赶回陵口镇马庄村的老房子里,悉心照料,时刻陪伴。“我们6个兄弟姐妹天天和老母亲生活在一块儿,就像小时候她带着我们一起生活一样!”大儿子卢锁柱说道。
记者到访时,正好有四个子女照顾在老母亲床边。
记者 张敏 摄
大儿子介绍阳光房的结构。
记者 张敏 摄
母亲独自养大六个子女
虽然90岁的景玉珍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肠胃功能日渐衰退,表达能力也差了很多,全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但是在她6个子女眼中,她依然是坚强、能干、勤劳的伟大母亲形象。
原来,年轻时的景玉珍在先后生下了6个子女后,基本上都是独自一个人养育着孩子们。“我父亲当时担任生产队队长,经常在外奔忙,根本就顾不到家里,所以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印象里,小时候都是母亲一人把我们养大的。”卢锁柱说道。
大妹卢汉凤也形容母亲称,小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母亲一直都很乐观豁达,很少听到母亲抱怨。一个女人独自养育6个孩子本来就很辛苦,更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可在卢汉凤的成长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偏心过哪个孩子,相反,她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决定都让兄弟姐妹们心服口服。
为人随和、乐于助人的景玉珍,在村子里也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他们不仅佩服她一人带六娃的毅力,而且也被她乐观积极的心态所感染。“为人随和,心态很好,年轻时从来没有与人红过脸。而且她还有一副热心肠,但凡村里谁家有困难或要办事忙不过来的,她总是第一个赶来帮忙,要知道她家里还有6个孩子需要照料啊!”村民们赞道。
除此之外,景玉珍在家人和村民们的眼中还是一个很会过日子的女人。十六年前丈夫去世,她仍然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能经常到6个子女家走动,子女们也都等着盼着她来自己家中常住。
六大家子照顾母亲一人
如今,景玉珍老了,她的最大孩子也到了花甲之年,他们也各自有了孩子、孙子。然而,当年一人拉扯大6个孩子的景玉珍,晚年却收获了六大家子的关心和照料。
“我们6个子女,一个不少全部都陪在我母亲身边。正所谓‘落叶归根’,兄弟姐妹们都愿意回到家乡老房子,大家都吃住在一起,不分彼此。”卢锁柱说,白天一般情况下至少有4个子女在母亲床边时刻陪伴,晚上6个子女全部到齐,因为大家现在都有家庭需要照料,所以晚上聚在一起的还有孙辈们。“光晚饭就要准备20多个菜,坐两桌,就像备酒席一样。”卢锁柱说道。
卢汉凤表示,夜里他们姐妹4人会随机搭配成“二人组”和母亲睡一个房间,方便照顾。大儿子卢锁柱和小儿子卢锁仁则睡在最近的房间内,以免姐妹们照顾不过来,他们随叫随到。
这样一来,人明显有点多了,但是6个兄弟姐妹谁都不愿这个时候离开母亲,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生活在一起”。可六大家子人的生活该如何协调呢?大哥卢锁柱是这样回答的:“兄弟姐妹们都相互包容体贴,买菜、烧饭、洗碗等家务活都抢着干,有些活大家插空就顺手做了,所以人虽然多,但一点都不乱。”
子女们的另一半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大妹夫还特地为老人搭建了一个“阳光房”,天气好的时候,大伙儿一起搀扶老人坐进阳光房里晒太阳,暖和又挡风。
“子女们个个都孝顺,对我这么好,我都90岁啦,满足啦!”景玉珍欣慰地说道。
子孙力挺父辈陪伴祖母
由于景玉珍年岁已高,因此身患疾病的她只能采取保守治疗,而在这期间,景玉珍大部分时间都只能与床为伴,这样照顾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为此,二妹卢修凤基本上寸步不离母亲的床边,坚持一天四五次擦身,五六次按摩,给予母亲最周到细致的陪伴与照料。据了解,二妹还有店需要打理,她女儿前段时间腿部不慎骨折,外孙才十几个月大,都是被照顾的对象。
卧床的老人在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这时,擅长煮饭炒菜的大儿子成了“大家庭”的掌勺,他不仅把适合老母亲吃的米汤、蛋白粉顿顿准备妥当,而且还精心为其他家庭成员准备好可口的菜肴。卢锁柱今年也已经65岁了,常年生活在镇江,家中独女生了孩子后没有人带,他和老伴此时又帮不上忙,内心多少有点愧疚,但女儿女婿的体谅却让他宽心。“我女儿女婿让我安心回老家照顾奶奶,他们宁可自己辛苦点带孩子。”卢锁柱说道。
小弟和小弟媳更是放下了丹阳市区的生意,双双回到老人身边,即便孙女、外孙需要人带,但他们依旧牵挂老人。小弟媳就算忙了一整天,回到马庄村的大家庭后仍坚持洗掉一大堆碗筷,任劳任怨。
其他姐妹也都暂抛各自的小家庭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老母亲身上,而这一照顾差不多一年过去了,难得的是,他们依然坚持以“大家庭”的模式陪伴着母亲,更难得的是,孙辈们对他们的做法表示支持。“小辈们都很支持我们,他们都说,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卢汉凤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