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善意提醒亲人、朋友,无奈缺乏信息甄别能力,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会“传谣”——
食品安全谣言居多且有“固定格式
本报讯 “猛涨140倍,你家还有这种五角钱硬币吗?快收好!”昨天上午,年逾六旬的市民李大妈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则消息,之后还附上了链接。但很快,这条链接却因为含有“潜在的谣言或虚假信息内容”被屏蔽了。
记者浏览发现,在热闹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代购、自拍、晒娃,还有漫天飞舞的谣言,而大部分谣言都来自各种公众微信号。为了博得关注,发布的谣言也很“赶时髦”,最近哪些主题红火,谣言便会顺势而生“凑热闹”。不少人经常在朋友圈里转发谣言,其实是为了善意地“提醒”家人、朋友。一些老年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不能判断此类微信消息的真假,但是只要是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的文章,都会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
烦恼:大清早收到奶奶的“骚扰”微信
自从奶奶安装了微信,学会了转发,在南京上学的大学生张萌就再也没消停过。她经常在早上六七点钟就收到奶奶微信消息的“骚扰”。“鸡汤类的文章、防诈骗的都有,大部分还是有关食品安全的。这个不能吃,那个有毒、致癌。”小张说,起初奶奶给她发这类文章的时候她还看一看,回复一句“看到了”,后来索性连回复都不回复了,任由奶奶转发,隔几天就会攒很多。
“微信上的东西看着都挺有道理,反正多信点没坏处,我就转了,给孩子们看看,希望她平时能够多多关心身体。”市民许阿姨说道。在采访中,几乎所有平时经常转发这些“谣言”的中老年人都表示,转发的目的主要是给儿女看。
调查:中老年人缘何成朋友圈谣言传播者
一个个显然漏洞百出的谣言,为何能在中老年群体中流传甚广?专家表示,老年人成为受骗主体有精神空虚、从众心理、家庭等多方面原因。在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上,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态度有明显差异。专家认为,中老年人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转发这些内容的人则是出于一种求关注、求交流的心态,想用新奇有用的信息来与他人产生交流。50多岁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平时经常看到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所以看到疾病预防和食品安全信息就很敏感。王女士认为,微信圈子就是把实际生活圈子搬到了社交平台上。在实际生活中,大家吃饭、闲聊的时候经常会谈论食品安全问题,在微信家庭群里,转发食品安全的内容本身也很正常,是家庭成员之间通过网络沟通的一项议程,也是基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粘性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有不少食品安全的谣言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假借权威机构的名义,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谣言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记者发现,不少中老年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媒介素养比不上年轻人,轻信微信上的内容。“像我的父母,他们对微信的理解跟咱的理解不一样,他们觉得微信里的东西就像电视里播出的东西,不会是假的。”市民王辉告诉记者。
留心:网络谣言有“固定格式”
据业内人士分析,朋友圈的健康谣言大多出自营销账号之手,其背后多为商业利益驱使。某些营销号片面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有意无意地制造噱头、编造信息。用户“随手转发”实则是被营销账号所利用,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如何在朋友圈中鉴别谣言,避免成为营销号的帮凶呢?业内人士提出两个办法: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此外,用户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权威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连日来,记者浏览多条食品安全谣言,发现其中能够找出一定的规律。记者总结了谣言的四种主要格式,市民们一旦看到这种形式的标题,可得小心别被“忽悠”了。第一种是标题中强调“紧急扩散、紧急通知”,第二种是以“太可怕了,太恐怖了”开头,渲染食品安全问题的可怕,赢取转发,第三种是“求扩散”、“转发可……”,用“诚恳”的语气获取人们的认同,第四种则是“傍大款”方式,为了提高可信度,经常会伴有“央视报道”的截图等。其实,中老年人使用朋友圈向往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这也是他们喜欢刷这类消息的原因。心理专家建议,小辈平时应多和长辈交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教他们一些基本的辨别谣言的技能,如留意发布微信的账号是否有认证,是否为权威媒体或医院公众号等。同时,也可常常将辟谣信息转发给父母长辈看。
(马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