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个社会的观念转变开始,以孩子自己选择的正当的兴趣目的为出发点

中小学生“减负”之路任重道远

核心提示: 10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在课程管理、作业管理、作息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而最让家长们关心以及议论最多的则是作业管理和作息管理这两个方面。

“晚上十点多,从楼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咆哮声:‘什么关系?!啊?!什么关系?!说!到底什么关系?’我那颗八卦的心疯狂地跳跃起来,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认真地听着下文。女人继续气愤地喊道:‘互为相反数啊?!……’我默默地关上了窗户。”前不久,这么一则搞笑段子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搞笑之余也引起了众多学生家长们的共鸣,对于给孩子减负、对家长作业的讨论一直不停,更是引发了类似的朋友圈转发内容,譬如“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当代女人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凶:陪娃写作业!”……道出了陪读家长的纠结与心酸。10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在课程管理、作业管理、作息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而最让家长们关心以及议论最多的则是作业管理和作息管理这两个方面。

 

◆小茅

●面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态度不一  

记者了解到,自从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仅国家层面就已发布了9道“减负令”。然而,一些家长却认为,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家长的焦虑感更甚。此次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中再次要求严格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另外,不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杜绝耗时长、动手难做、材料难找、过程繁杂的作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推行作业免检、每周无作业日等探索。

那么,家长们又是如何看待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压力以及《意见》中的相关规定的呢?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们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有人拍手称好,认为如果按照《意见》要求,确实能够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能让家长松一口气;有人则心怀担忧,不布置作业,如何能知道孩子学了什么,学得怎样?更有多数家长表示,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既怕作业多了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增加家长陪读负担,又担心作业少了孩子学得不扎实,甚至与别人家的孩子拉开更大的差距。

我市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晓(化名)告诉记者,有时候女儿还是有些作业的,也会有少量的需要书写的作业,一般十几二十分钟也就完成了,而且不是强制要求人人都做的。“一般是课堂检验的时候发现孩子哪里学得不太好,老师会让回家巩固一下。我认为布置一些作业还是有必要的,不然家长哪里知道孩子学了什么,掌握的程度怎么样?”刘晓说。另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朱虹(化名)则表示,老师布置的作业,活动类的也好,书面的也好,都会要求家长陪伴孩子完成,这对于一些工作忙,或者时间与孩子的时间不太协调的家长可能会有压力。不过,她比较理解老师,“低年级是孩子面临着幼儿园游戏化学习到小学规范性学习的转变,放学回家温习、巩固一天所学的课程内容,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很重要。家长觉得累可能是因为这时候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坐不住,写作业的时候磨磨蹭蹭,导致家长很焦虑。”朱虹对记者说。

相对来说,中高年级的学生家长观点差别比较大。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说,只要老师布置了,哪怕不是硬性要求完成的,甚至只是建议,家长都会不折不扣地要求孩子完成。“不敢放松,孩子作业写得不好,连带家长都要挨批评,现在是孩子累,家长陪着也累。”而一位四年级家长则表示,从女儿上三年级开始,他们家就没再为她写作业而烦恼过,“每天做一个小时多一点吧,到时间她自己主动就去做了。”

●“零”作业,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减负  

有业内人士表示,就算是学校做到“零”作业,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减负。如果真的一刀切,让作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恐怕第一个不同意的就是家长。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使得很多家长进入一种普遍焦虑的状态,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不能进入重点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校单方面取消作业,学生的负担恐怕也不能减轻,愈来愈热的培训班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是普遍意义上的‘零作业’,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现实、不科学的提法,至少是不准确的。”业内人士表示,作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离开作业学习过程就不完整。当然,如果是通过精心设计,在特定的范围里、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实现某一项“零作业”也许还说得过去。

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减负推行这么多年,学校这方面还是有一定成效的。然而,在不少中小学生看来,他们的学习负担却似乎依旧未减。究其原因,繁重的课外班、奥数班、兴趣班、特长班等林林总总的“班”占用了他们更多课堂外的时间。采访中,该人士告诉记者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有家长居然要求学校能在假期开设培训班。以前很多学校会利用假期开设补课班,后来随着给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补课班便取消了,但学生的补课热并没有停歇,反而是愈演愈烈,而且花费更大。“今年暑假的时候,一位家长曾向我抱怨,他暑假的时候为孩子报了英语等几个培训班,共花费3万余元,他希望学校能开设补课班,那样费用会少很多。”该人士说。

然而,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由于各种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压力,才不得已要让孩子转战于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之间。10岁孩子小谨的妈妈表示,为了让孩子能在考场上出类拔萃些,不得已才向课外辅导班额外砸钱。

●关于学生到校时间的规定,所有家长意见一致  

《意见》要求学生早晨到校时间,小学控制在8:00以后,初中控制在7:40以后,高中控制在7:20以后。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得超出学校规定,要求学生提前到校,保证学生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意见》上面的这条内容,记者采访的所有家长出奇一致地表示支持。

“现在的孩子太苦了!我儿子上初三,每天早上6点45分之前就要到校,一般5点半左右就要起床了,最晚也不会超过5点50分吧。”我市某初中孩子的家长曾敏(化名)表示,她儿子做作业不是太快,一般在9点左右能做好,然后稍微休息休息,吃点东西,洗漱一番,一般上床起码要到10点半左右,还不一定能马上睡着。而她因为要给儿子准备早饭,每天5点就要起床。“初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睡觉这么少,作为妈妈,我感到很是心疼。”曾敏说,“希望教育部门能有所动作,让学校真正按照规定按时上学和放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初中现在基本都要求学生在6点50分之前进校。对于这个时间,所有家长均表示,与《意见》要求的时间相差太大,天气暖和的时候还好些,到冬天的时候,这么早起床不管对小孩还是家长,都是一大折磨。

●为孩子减负,需要社会、家庭等全方位的调整,更需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记者采访时,业内人士表示,真正的“减负”,不仅需要学校方面对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作业管理等多方面着手,也需要社会、家庭等全方位的调整。一位老师表示,孩子的学习负担并不都来自于学校,还有很多是应试考试的方式、家长的教育焦虑等导致的。“有一些家长处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放任不管,不理解为什么孩子送进学校了还要自己在孩子的家庭作业上花精力,另一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很多孩子学校的课业之外还要面对家长、辅导班布置的任务,另外还要抽出时间去上兴趣班,自然会觉得辛苦。”

另外,同样的作业量,不同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用做作业的时间来衡量作业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就目前情况来说,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考量的是大多数孩子的接受程度。比如三年级的作业,基本上每门课程用到20-30分钟可以完成。但是,一些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可能用15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一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有的甚至磨磨蹭蹭花上一两个小时。“随着年级的增长,作业的量会相对增多,如果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可能会越来越难以很好地完成,花的时间很长,学习效率却没跟上去,所以孩子会觉得有负担,家长也觉得心力憔悴。”

我市某小学四年级老师表示,如果想要避免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学习负担加重,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另一位一年级老师则表示,小学低年级虽然没有很多的书面作业,但是会有一些需要家长陪伴完成的任务,比如把孩子完成的小任务拍张照片传到群里,或者让孩子扮演老师,将一天学习的内容教给自己等等。“家长可以在陪伴过程中了解孩子学习情况,这也是难得的亲子时间。如果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家长和孩子都会比较轻松。”

业内人士认为,要真正实现为中小学生减负,保证正常的休息权利,还得从整个社会的观念转变开始,只有社会各界及家长们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规划采取一种顺其自然,以孩子自己选择的正当的兴趣目的为出发点,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时间,将其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真正能通过社会的力量为孩子减负和保证其休息权的一个基点。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