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小龙女”33年传承非遗不停歇

核心提示: 15日上午,细雨初停,城市的空气冷冽却又清新,刚走进人民公园,一阵铿锵的锣鼓就响了起来,原来是一群人正在人民公园的空地上舞龙,龙身红黄相间,舞龙的人也穿着红黄两色的服装。

15日上午,细雨初停,城市的空气冷冽却又清新,刚走进人民公园,一阵铿锵的锣鼓就响了起来,原来是一群人正在人民公园的空地上舞龙,龙身红黄相间,舞龙的人也穿着红黄两色的服装。伴随着阵阵锣鼓声,龙也跟随着龙珠的移动开始上下翻飞起来,远远看去一片热烈,点燃了初秋的早晨。正在舞龙的是我市民间艺术团,正在领龙珠的便是团长王书珍,今年49岁,同时她也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凤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舞龙表演结束后,记者跟随王书珍来到市民间艺术团。乍一看,这就是一间普通平房,可走进里间一看,一个个锣鼓摆得整整齐齐,表演用的龙、狮子、荡湖船等都仔细用布扎好放在一边,一旁的衣架上,百余套表演服装挂得满满当当。另一间屋子的柜子上,摆满了各式奖杯奖牌……“里屋都是我们表演用到的东西,这些奖杯奖牌都是我们比赛得的,有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舞龙比赛三等奖、镇江市(新区杯)广场民间舞龙大赛金奖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丹凤龙舞?它有哪些特色呢?王书珍告诉记者,丹凤龙舞技及班子大约从清末开始就形成了,民国时期很是流行活跃,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较为盛行,改革开放以后,丹凤龙得到传承发扬,恢复和发展成了如今注重舞龙套路和技巧的丹凤龙。从丹凤龙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来说,分别有龙出宫、二龙戏珠、乌龙摆尾、宝塔盘龙、慢腾进、快腾进、大立圆、龙穿身、螺旋摇船、螺旋直躺、开荷花、龙回宫等套路及动作,表达了“龙在天、龙入地、龙呈祥、龙行健”的内涵。

“我从小就喜欢看父亲舞龙舞狮,很感兴趣,觉得特别有意思。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失传就太可惜了。”王书珍告诉记者,她的父亲王洪生是丹阳市民间艺术团的创始人,舞得一手好龙,16岁时,觉得舞龙表演十分有意思的王书珍便正式跟着父亲学习舞龙布阵,“我还记得刚开始练舞龙的时候,技巧也不熟,巧劲也不会用,因为担心弄坏龙,所以我和小伙伴们都是举着扫帚、拖把,模拟练习舞龙,等到技巧什么都熟练了,父亲看着可以了,才开始上手真龙练习。”王书珍说,经过多年的练习,现在,她从女子舞龙到领绣球,从龙身的制作到锣鼓打击乐,各类技能都能娴熟掌握,并从父亲手中接过市民间艺术团,成为第二任团长。现在该团共有团员30多人,年纪最小的30岁不到,年纪最大的快70岁了,“我们中年纪最大的成员,已经在团里近40年了,这些年还不断有新人加入。”王书珍表示,团员们基本上都有各自的工作,参加民间艺术团也是出于喜欢和爱好。今年48岁的团员汤兆良在沃得工作,加入艺术团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不论是舞龙头还是龙尾、舞狮、荡湖船、踩高跷等,他都样样精通。王书珍表示,除了传承父亲的技巧外,这些年,她还不断考察学习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并不断丰富节目,加入新的元素,现在团里有30多个固定节目,每年,他们都能接到不少表演邀请。“每年大年初一到初五,我们团都受邀去金山寺进行表演,已经连续十五六年了,丹阳就我们一家。今年国庆,我们还受邀去镇江焦山公园参加桂花节的表演呢!”

“我现在就想再到别的地方看看,看看别的艺术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研究研究还有什么新的元素可以加入到我们的表演中去。”王书珍说,“我还想再吸收点新鲜血液,努力把我们的非遗传承下去,坚守坚持,一直到做不动了为止。”

(萧也平 毛梦琪 龚佩玉 文/摄)

王书珍(左一)和团员正在练习舞龙

团员们正在化妆准备

王书珍(左一)正为团员调整妆容打扮

图为艺术团在表演舞龙

王书珍(右一)和团员们正在扎龙身

“这些都是我们的表演服装。”

“荡湖船一定要荡起来。”

图为艺术团在延陵镇演出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