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学期开始后,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就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城区一些学校附近的商店存在销售廉价劣质食品现象,有的甚至是“三无”食品。由于这些食品制作粗糙,且含有不少色素和添加剂,家长们都非常担心孩子们吃了这些食物,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
针对家长们反映的这种情况,记者走访了城区部分学校附近的商店,确实发现一些出售的食品存在质量问题。18日下午,正值某中学放学时间,记者在学校旁边的一家小卖部看到,一出学校大门,就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直奔小店,店主则忙得不亦乐乎。在小店内的货架上,记者看到数十种小食品零乱地摆放在一起。除常见的薯片、辣条外,大部分是包装粗糙的各种油炸类和膨化类小食品。经询问店主,记者获悉这些小食品都非常便宜,一般都在1元左右,贵的也不超过2元。记者拿起1.5元一包的卤鸡腿仔细观察,发现其包装上竟然没有保质期。
19日下午,记者趁着放学时间又来到实验小学附近的一个学生接送点。在一家小店前,记者发现不少小学生或独自、或缠着爷爷奶奶掏钱购买小零食。“这些食品都是刚进来的,其中辣条最受孩子们欢迎,每天放学都要卖出几十包。”该小店店主说。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市民郑女士告诉记者,大部分学生口袋里没太多钱,这些“问题食品”基本上成了学校附近的主流产品,每当放学,这些店里都围满了学生。可是,因为价格低廉,这些食品的包装、生产日期都不明,甚至还有漏气的,存在不少问题。
那么孩子们食用了这些劣质小食品后,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吗?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学校周边一些小店里的小食品大多生产于一些个体小作坊,他们的生产过程、设备以及使用的材料不但难以达到卫生标准,而且还会向零食里添加大量的色素、香精和防腐剂等,孩子们食用后,对他们的身体肯定有害无益。
在采访中,大多数家长都对这些劣质食品深表担忧,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监管,给孩子们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王国禹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