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馄饨,蒸馒头……听到这些,大家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应该是七大姑八大姨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干着的事。今年67岁的退管工人殷阿锚可算是“万花丛中一点绿”,在华南新村社区居委会举办的包粽子比赛中,就他一个“大老粗”,包粽子既快又好,引得大家赞叹不已。“小时候,虽然日子苦,但母亲变着花样做饭,只为让孩子们开心地吃饱饭;长大后,日子好了,跟着母亲学会了一些手艺,逢年过节家里蒸馒头、包馄饨的时候,我和母亲‘并肩作战’;现在,父母都白发苍苍,这些事情都是我一手包办,既是尽孝,也是给小辈们做个榜样。”殷阿锚说。
殷阿锚(中)坐在床边与父母聊着天
回家母亲“给”的一顿饱饭,就是满足
殷阿锚五、六岁的时候,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家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加上一个弟弟、三个妹妹和自己一共有九口人,能吃饱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有时候母亲会带着他们几个小孩子去外面挖野菜、捡稻穗,只要看着能回家烧着吃的都会捡回去,回家后基本就是水煮菜,但母亲还是会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给他们吃。在殷阿锚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锅汤,几根菜,还有捞都捞不上来的米粒,不过在昏黄的油灯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画面让他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很温馨。“日子虽苦,但那是一种被爸妈宠着的感觉。”殷阿锚说,18岁下放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1968年8月28日,这个日子殷阿锚记得很清楚,他下放到当时的运河公社蔡塔大队杨家生产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劳作一天连肚子都很难填饱,他说那种日子现在真是想想都怕。“虽然每天都干得累死累活的,但每顿就只有一碗大麦粥,没有米只有汤。”殷阿锚说,下放初期,他根本不会做饭,也没有东西去做饭,就喝了一个礼拜的大麦粥,饿得前胸贴后背。“那时候就特别想念家中的菜汤,好歹有点油水吧。”殷阿锚笑着说,在那种环境下,就格外想家。趁着难得休息回去一次,母亲就会起个大早排队去买肉,还特别要那种肥肉,可以多点油水,然后会变着花样做一些菜给他们吃。“之后生活条件稍微好了一些,而我每次回去就跟‘饿死鬼’一样,要吃得肚子塞不下为止。”殷阿锚说,那时候回家母亲“给”的一顿饱饭真是能让自己满足几个月,“也许就是在外面的十年吃尽了苦头,才格外珍惜母亲给的一切!、
逢年过节与母亲“并肩作战”,就是幸福
小时候,日子过得再苦,逢年过节,母亲也会尽力买些糯米、面粉之类的,回来蒸馒头、包粽子等,在母亲的心里,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就应该做点好吃的。而那时候每次抽空回来的殷阿锚总会坐在母亲身边边看边学,耳濡目染之后,他也渐渐能“上手”了,能够帮母亲一些忙。“我真的是看会的,也觉得很有趣。”殷阿锚坐在母亲身边宠溺地摸着母亲的头笑着说。
从丹阳到南京,从南京再回丹阳,工作多次调动,殷阿锚也更加忙碌,难得有空回家一次。在外的时候,只要一到节假日,母亲就会打电话问他回不回来,听到他说不回来,母亲总会有些失落。“一顿团圆饭都吃不上,确实自己内心也很不是滋味,所以就特别珍惜能够和母亲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光。”殷阿锚说,蒸馒头的时候母亲都会提前准备,不仅给家里人吃,还要为亲戚朋友准备,有时候还要去邻居家帮忙,回到丹阳后的他这时候也就“派上用场”了。渐渐地,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张桌子,一个筛子,母子两人对坐,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我妻子都不会弄这些,每年都是我跟母亲一起,也让我想起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场景。母亲年纪大了,而我也早已过了花甲之年,和母亲一起做这样的事就格外觉得幸福,这也是一种分担吧!”殷阿锚说。
“你们老了什么事都交给我”!就是孝顺
殷阿锚已经67岁,父母也都年事已高,需要照顾,而他作为家中的长子,担起这份责任理所当然。冬天,他经常带着老父亲去浴室洗澡,因为父亲是个很爱干净的人,为父亲搓澡也成了他的一项“工作”;父亲头发长了,他就成了非专业的理发师,虽然手艺不咋样,但老父亲就喜欢儿子给他理发。母亲虽然常年卧病在床,但逢年过节也还是放心不下家中应该准备的东西,这一任务就完全由殷阿锚接手了。从起初的手忙脚乱置办所有东西,到如今的如数家珍,一道道工序烂熟于心,殷阿锚俨然成了“管家婆”。
记者去采访当天,走进殷阿锚的家中,就看到他和往常一样坐在床边和父母聊天,母亲露出了孩子般纯真满足的笑容,老父亲则竖起大拇指一直说着:“我的儿子真的很孝顺!”殷阿锚说,我是父母的孩子,现在要把父母当“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希望能给儿子、孙子做个好榜样,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不说让他们懂得苦中作乐吧,但百善孝为先这个道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也算是以身作则了。”(李淑君 陈晓玲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