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孩子成普遍现象

别让“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抚养”

隔代育儿由于教育方式引发的矛盾也愈加凸显

核心提示: 隔代育儿已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由于育儿方式引发的矛盾也愈加凸显

8月30日,是学生报到的日子。上午10点20分,记者在新区实小附近看到,等候在学校门口的以老人居多,大多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在等着接孩子。如今,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尤其是二胎政策的放开,养育的责任几乎不可避免地要落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身上。隔代育儿已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由于育儿方式引发的矛盾也愈加凸显,关于隔代育儿容易造成的不良情况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心和讨论。

◆茅猛科 文/摄

让老人带孩子实属无奈  

有媒体曾针对年轻父母做了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让祖辈带孩子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无奈。当然,也有人认为几代同堂是家庭传统,一起生活的状态下祖父母帮忙带孩子是很正常的事,他们觉得,既然长辈可以养育自己,自然也可以把孙子或孙女带好。

家住开发区的周女士在一家眼镜企业做会计,丈夫是某企业的市场部专员,平时经常在外出差,一个月在家的日子不到一个星期。周女士夫妻两人都不是丹阳人,2008年春天儿子出生后,不得已只好把婆婆从安徽老家接过来照顾小孩。“我一周休息一天,每个月底更是忙的要命,经常晚上要加班。”周女士说,“本来我产假结束,打算找个保姆的,但是老公对保姆有些不放心,不得已只好让婆婆继续留在这,还把公公也接了过来一起照顾孩子。”在周女士夫妇的观念中,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肯定会用心。“其实老人也不太想一直待在城里,他们不是很适应城市生活,但为了帮子女的忙,不得不忍着。”周女士认为,年轻人首先要明确一点,老人帮你带孩子不是一种义务,在这个观念基础上再让老人参与到孩子的抚养过程中,将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采访中,大部分父母也都表示因平时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接送孩子,甚至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只有托付给老人。但还有少数比较年轻的父母,尤其是90后的父母,他们把老人带孩子当成是理所当然。

老人带孩子,有好也有坏  

采访中,有人对老人带孩子持赞成态度,他们认为,老人帮忙带孩子,补充了年轻父母养育时间的不足,对孩子成长有利;而反对的人则认为,老一辈的养育方式落后,会对下一代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孩子交给老人带,和父母的接触就会减少,亲子隔阂,令许多父母又内疚又心焦。

“对于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我们都没有什么经验,还是交给我爸妈照顾比较放心。”今年26岁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初春的一个周末,孩子的爷爷奶奶回了趟乡下,结果,第二天孩子就感冒发烧,后来挂了5天的吊瓶。“这之后,我爸妈就不让我们自己单独照顾孩子了。”吴先生无奈地说,“不过,老人在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面,的确没的说。他们比我们更加耐心,更加细心。有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显得很是烦躁,在对待孩子上就不能报以平和的心态,稍微遇到孩子有点无理取闹,就可能会朝孩子发脾气。而这个时候,爷爷奶奶的作用就很是明显。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我们无需为孩子操心,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上来。”

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确是当前养育制度的一个有益补充。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限于身体上的照顾,还有心理上的回应与构建。不过,老人带孩子也存在不少的弊端,尤其是在教育孩子上。刘女士是一位高中老师,除了寒暑假,平时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来管孩子。“我大儿子已经10岁,小女儿才2周岁。”刘女士告诉记者,回家洗手、饭前洗手是她给小女儿定下的规矩,督促了很多遍之后,眼看快要形成习惯了。可是就在8月份的一次晚饭前,女儿不想洗手,并哭闹起来。刘女士不会因为孩子哭几声就会妥协,正打算跟她好好讲道理,谁知一旁的爷爷开始心疼孙女了。爷爷说:“不洗就不洗了,一两次又没事。”最终孩子的奶奶用毛巾给孩子擦了手了事。“一次教育不成,二次教育会很费力,孩子都是‘两面派’,他们知道谁能‘庇护’自己。”刘女士觉得“隔辈亲”几乎是所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通病,很多老人都对小孩比较溺爱,这也是老人带孩子的弊端根源。

另外,一些老人身上存在的一些陋习也会影响到孩子,譬如闯红灯、无排队意识等。“虽然我接孩子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去接孩子的时候,都能看到有老人带着孩子闯红灯。”家住华南的张先生说,“以前,我爸妈带着孩子也会闯红灯,我曾为这个事说过他们多次。一开始,我爸妈说,他们都是看着没有车才闯的,经过我们多次的劝说,他们闯红灯的习惯才稍有好转,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的确,关于老人闯红灯,记者也曾在马路上多次遇到过,有时被交警拦下来,还会跟交警吵个几句。殊不知,这些习惯,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把孩子给父母带,既怕带不好孩子,又怕和父母吵架。”严女士说,“比如孩子想要吃糖,我们会考虑到蛀牙不给孩子多吃,而老人就会认为‘不就是一颗糖嘛’;又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不肯吃饭,我们会选择让他饿一顿,而且不准吃零食,到下一顿肚子饿了,孩子自然也就会主动吃饭了,而老人则喜欢追着孩子喂食,怕孩子饿坏了,此时分歧就产生了。”而作为母亲,往往从内心就认定自己是教育孩子的“主导者”,当有人“夺权”时,自然会产生不满情绪,此时矛盾就会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站在祖辈的立场上,他们也纠结到底要不要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吴阿姨从事业单位退休好几年了,外孙女今年已经5岁。她是“受邀”照顾孩子的,周一至周五外孙女在她家,周末回父母家。“我有时候也很累,也想歇息,照顾外孙女也是想替女儿分担。”吴阿姨表示,若是女儿可以自己教育孩子,她自然不想过多参与,尽管是亲生母女,也会在抚养孩子的方式上产生矛盾。“我也知道自己对孩子有些溺爱,但控制不住。”吴阿姨说。

别让“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抚养”  

“作为年轻父母,首先自己要明确是要老人带孩子,还是希望老人教育孩子。”新区实小孔蓓芳老师认为,如果仅仅是要老人帮着带孩子,单纯地希望老人能接送孩子上学、照顾三餐等这类要求,那显然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而如果让老人不仅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还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培养孩子有好习惯,甚至要求孩子成绩很优秀,那显然难度就非常大了。“作为父母,你又承担了什么责任呢?”孔老师说,“我的看法是,千万别让‘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抚养’,可以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必须要老人帮助的,可以明确目标,让老人知道自己要做哪些事,同时父母做好心理预设,不存有过高的心理期待。”

孩子出生前几年,往往正是父母们在事业上打拼最忙的时候,但这不能成为自己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不要把孩子甩给老人了事。须知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对孩子用心,时间总会找出来,办法总是有的。如果此时的奋斗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实际是一种收益极高的投资。就算老人承担起大量的抚育任务,孩子见父母的机会很少,父母依然要努力巩固亲子感情,要把“成为孩子最亲的人”作为目标——因为,一旦亲子感情丧失,父母正面引导孩子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当下,许多家庭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相信只要父母经营好亲子关系,他们就能够在老人“回应不当”的时候把孩子引回“正道”。有些老人不善于理解孩子的想法,面对孩子的情绪,回应比较简单,容易令孩子感到压抑、委屈,难以构建起“自我理解”的心理功能。这时,父母可以扮演一个善解人意的角色,耐心聆听孩子说话,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有些老人喜欢大包大揽,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让孩子难以通过“动手”来确认自己的能力。当父母发现这种情况后,可以鼓励孩子实践,并对每一个小小的成就都加以肯定,让孩子有自信,敢于走向独立。有些老人视野狭窄,除了家庭琐事,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容易影响孩子对世界的探索。这时,父母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带孩子(最好是带上老人)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另外,年轻父母也要尝试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不仅要告诉老人如何科学抚养,更要耐心地说清楚这样做对孩子成长的好处。“我相信,为了孩子,老人也会愿意配合的。毕竟,现在很多老人也通情达理,为了孩子愿意尝试改变。”孔老师说,“与其争论听谁的,不如有个一致的培养目标。”在这样的抚养活动中,孩子获得的爱不只是来自于老人,而是来自整个家庭。这份爱的内容,也将比单一的养育方式,来得更加丰富全面了。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