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临近开学,不少家长却发现孩子开始出现焦虑、烦躁、厌学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身体问题,如肠胃不适等。据专家介绍,这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做好上学的准备,因此而出现的“开学恐惧症”。发现孩子出现“开学恐惧症”,家长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界相关人士。
现象
开学在即孩子情绪异常
为了让准备升初二的女儿小楠暑假能放松些,家长胡女士暑假期间不仅没有对小楠规定作息时间,而且还带小楠来了趟出省旅游。小楠的暑假过得很欢乐,可是没想到,临近暑假结束,胡女士突然发现小楠开始变得烦躁,经常唉声叹气。她翻看女儿的朋友圈才发现,女儿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这个暑假玩得特别开心,不用为考试和作业烦恼,没有焦虑,我就是想好好放松,以前临近开学,我没有特别的感觉,现在一想到要开学,就觉得特别害怕!”
“我知道爸妈一直想让我考上一所好的高中,暑假过后,就要进入初二的紧张学习了,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而且暑假玩得太疯了,临近开学,拿起课本,发现好多知识都不记得了。”小楠告诉记者,最近感觉很压抑、很烦躁,晚上睡得不踏实,老是做梦,甚至还失眠。
开学即将升六年级的学生小辉平时性格内向,脾气也比较犟,喜欢和父母顶嘴。今年临近开学,父亲刘先生发现小辉的暑假作业还没做完,便监督他完成,而小辉不仅为此和父母吵起架来,甚至还砸东西,并出走到同学家过夜。刘先生对此既气愤又无奈。
调查
可能得了“开学恐惧症”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莫名其妙的紧张、焦虑、失眠、心情烦躁,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哭闹、乱发脾气、厌学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身体问题,比如肠胃不适、拉肚子等,孩子可能得了‘开学恐惧症’。”我市某高中资深教师李老师告诉记者,近年来,有“开学恐惧症”的孩子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这是由于孩子们就要从无忧无虑的“放假模式”转入到紧张的“学习模式”中,心理一下子无法适应,出现了情绪异常,家长不用过分担心。
“开学恐惧症”是学生出于对学校和学习的恐惧,是一种情绪障碍症状,主要的诱因是“开学”这个特殊的事件,导致自己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产生焦虑和恐惧或对分离性焦虑、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唤醒。它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症状。这一症状主要出现在年纪较小的学生身上,由于不适应学校环境而显得更严重,而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即便是年纪较大的孩子身上,也会出现此类症状。
支招
提前帮助孩子转换心态
李老师表示,孩子的开学压力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长的期望,因此家长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形成心理转换,更好地迎接新学期。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于其上学的担心,更多以鼓励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即将面临的变化。
李老师说,临近开学,家长首先要提前帮助孩子转换更健康的作息时间,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此外,在保证摄足营养的前提下,最好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进行体内垃圾的排毒,增强抵抗力,清清爽爽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果孩子表现得特别焦虑,家长可以多与孩子交流。但交流过程中,应注意技巧,减少这样的表述: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你想那么多干什么!可以增加这样的表述:我知道你要到一个新环境了,心理难免会有点担心,新老师好不好,新同学会不会习惯自己,这种担心很正常,爸妈小时候也是这样呢!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的感受,这种同感本身就可以减轻孩子内心的焦虑。如果家长比较擅长沟通,还可以和孩子进一步探讨,为何孩子会担心,并讨论如何减少这种焦虑和担心。
(马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