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3000多家合作社带领农民闯市场 仍需突破瓶颈

核心提示: 20年前,南京水西门。一辆满载西瓜的拖拉机缓缓进城,几名横溪瓜农顶着烈日酷暑、忍受蚊虫叮咬,在路边摆摊卖瓜。

3000多家合作社带领农民闯市场

做大做强,亟需突破五大瓶颈

3

国华水草栽培合作社社员采收水草。本报通讯员柏俊摄

20年前,南京水西门。一辆满载西瓜的拖拉机缓缓进城,几名横溪瓜农顶着烈日酷暑、忍受蚊虫叮咬,在路边摆摊卖瓜。西瓜每斤两毛钱,卖一车瓜可得一两百元。为了这一两百元,瓜农需要熬上两天一夜。

跟随父亲等人亲历卖瓜难的王宏山,不禁心生感慨:农民要想靠种田增收致富,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抱团发展,通过改良品种、统一销售,提高种田效益。

3年后,也就是2000年,王宏山毅然创办我市第一家农民合作社——南京绿桥瓜果菜专业合作社。自此,合作社作为南京农村新型经济主体跃上历史舞台,开始了“野蛮生长”。

绿桥合作社成立7年后,2007年,我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合作社真正进入有法可依阶段,在法律支撑下有序发展。10年来,南京农民合作社由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渐成长为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马立 周爱明 张婷

(本报通讯员 柏俊 陈永红对此深度报道亦有贡献)

A

南京首家

农民合作社的成长史

本月10日上午8点半,骄阳正烈。王宏山早早来到横溪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的400亩试验基地,观察正在栽培的果树长势。

试验基地是绿桥合作社的试验田,目前种植了梨子、桃子、苹果、柿子等近90个品种的果树,其中桃子就有八九个品种。试验基地隔壁,就是绿桥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连绵的大棚一眼望不到头。

带领绿桥走过17个年头的王宏山,身材微胖,鼻梁上架一副宽大的黑框眼镜,身上既有农民致富带头人的闯劲,又带有浓郁的书卷气。1997年,他还是江宁县横溪镇的一名中层干部,陪父亲去水西门卖瓜的经历,给了他深深的触动。

横溪农民有种西瓜传统,但当时种植的西瓜品种老、上市迟,农民很难赚到钱。1999年,政府鼓励机关人员停薪留职下海闯荡,王宏山决定下海搞农业,并前往中国台湾、日本、菲律宾等地调研考察。王宏山发现,台湾等地的农民协会带领农民抱团发展,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业效益明显提升。

瓜农为何不能抱团发展?2000年10月,王宏山牵头联合当时的横溪镇、丹阳镇、陶吴镇、禄口镇170多名种瓜大户,成立“南京绿桥瓜果菜专业合作社”,这是南京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王宏山回忆:“当时合作社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章程和管理制度,大家只是口头约定,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产品,费用共摊、效益共享。”

合作社第一个动作就是更新西瓜品种。王宏山等人选择了7个新品种在横溪试种,成功筛选出了皮薄瓤甜、长势良好的台湾小兰等3个品种。同时,为了让上市时间提前,合作社采用了大棚保护性栽培等措施,一举将西瓜销售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

种出了优质西瓜,可销售难怎么解决?王宏山灵机一动,赠瓜品尝,结果迅速打开市场空间,且西瓜单价是普通西瓜的七八倍。按照每斤2.3元、亩产3000斤计算,瓜农亩均效益达到5000—7000元。

可观的经济效益迅速吸引更多瓜农加入,横溪西瓜种植面积开始猛增,2001年,合作社种植西瓜面积从150亩增到了5000亩。生产设施也提档升级,竹木大棚升级为保温性能更佳、使用年限更久的钢架大棚。

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又借鉴南京市梅花节经验,在当地举办了第一届横溪西瓜节,通过以节促销,早早将5000亩横溪西瓜销售完毕。

同一年,合作社开始向社员提供完全免费的“七统一”服务:统一供种供苗、统一茬口布局、统一技术指导培训、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自此,绿桥合作社影响力逐年扩大,社员发展到321个。每年合作社盈余部分20%提取公积金,余额部分的80%按交易量返还、20%按股分红。

统计显示,绿桥合作社已申请注册“苏田”、“绿王大自然”等7个商标,基地西瓜种植面积2万亩,2016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在绿桥合作社的带动下,南京、溧阳、句容、马鞍山等周边地区已有近3万户农户种植台湾小兰西瓜,每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合作社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

华成蔬菜合作社工作人员现场检测蔬菜。本报通讯员柏俊摄

B

3791家合作社

带领50万户农民闯市场

农民合作社陆续出现,是农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的积极探索,更是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分散经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内生要求。

专家介绍,1978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和市场主体。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小规模家庭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缺点逐渐显现。而合作社组织带动农民抱团发展,通过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等,带动农业逐步向品牌化、规模化迈进。

为了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我国2007年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阶段,农民合作社数量开始急剧增长——市农委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农民合作社共有379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890家,农地股份合作社904家。全市拥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达7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80家。上述合作社实有入社成员50万户,约占全市64.03万户农户的79.2%。

合作社影响力逐年增大,离不开南京江宁王宏山、南京溧水路晓华、南京高淳汪桂伢等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2009年,36岁的南京溧水人路晓华带领17名菜农从无锡回到溧水成立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0亩土地种菜,并准确切入食堂配送、电商配送等领域。去年,合作社销售额达到7060万元,种植规模达2000多亩,在合作社就业人员有200余人。

“合作社143名入社成员中,多数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合作社打工的当地村民,夫妻俩年收入也有七八万元。”路晓华表示,因为合作社带动,蔬菜种植成为和凤镇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路晓华回到溧水的同一年,南京高淳桠溪人汪桂伢则成立了国华水草栽培专业合作社。汪桂伢是南京高淳桠溪水草种植第一人,他偶然间发现有人在销售水草,打听后得知,这种水草学名轮叶黑藻,俗称节节草,是螃蟹养殖的极佳辅助材料——既可净化水质,又可为螃蟹提供饵料,市场需求旺盛。

长在小河沟里不起眼的水草竟然是“金疙瘩”,汪桂伢于是在桠溪四处寻觅节节草,然后承包土地开始试种。经过细心观察、摸索,他逐渐掌握了节节草的种植要点。

国华水草栽培专业合作社共有158户社员,基地面积5000多亩,会员种植水草后,只要将水草、芽孢送到合作社,工作人员验收合格即可按照保护价收购。经过8年运作,国华合作社日最高峰销售水草7万斤,主要产品藻籽、藻苗不仅供应江苏的大闸蟹养殖户,还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河北、安徽及台北等地。合作社销售额以每年15%的速率递增,成员收入高于本地同行业非成员农民收入22%以上。

小水草蕴含富民增收大能量。国华水草合作社社员张志和目前种植了近600亩水草,一年轻松入账超百万元,家里盖起了小洋楼;社员周荣生原本在家种地,后来入社种植水草,第一年借款20万元投资,结果当年赚到了50万元。他感动地对汪桂伢说:“如果不是因为种水草,可能我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

南京市农委合作社指导处负责人表示,农民合作社有效解决了社会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统一组织采购比例80%以上的超过1500家,统一销售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超过1700家。此外,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品牌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贡献巨大。

目前,南京市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合作社达到377家,通过“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合作社达到326家,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84家;合作社不断完善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致富”的建设目标,南京多数合作社按《合作社法》要求开展按交易额返还和二次分红,社员年收入比当地同类产业非社员普遍增收10%—20%。

C

告别“野蛮生长”

需突破五大瓶颈

农民合作社数量迅猛增加,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记者从南京市农委获悉,目前南京市每年争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超过1000万元、南京市级财政配套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南京市又设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南京市级财政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银行按10倍以上放大,提供授信额度超过25亿元的金融产品——“金陵惠农贷”,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无”(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需求。

在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撑下,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水平、统一服务能力、主体发展水平、带动增收能力不断提升。不过,从总体上看,南京市合作社仍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差、人才缺等问题,规范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告别“野蛮生长”,合作社要真正实现做大做强,仍有五大瓶颈亟需突破——

首先,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待提升。多数合作社“重经营、轻管理”,尤其在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欠规范。此外,因数量考核要求成立合作社等历史原因,导致出现空壳社、翻牌社、挂牌社等。

其次,合作组织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多数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为成员提供各项服务,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实现可分配盈余按照交易量(额)返还的合作社比例不大。合作社股金普遍集中于个别大股东或团体成员的情况,直接影响合作社带动成员增收的效果。

第三,合作社在水电、土地政策支持方面,仍面临诸多尴尬。例如,绿桥合作社目前办公用电每度0.83元,而周边农电每度0.52元;用水每立方3.82元,而正常长江水每立方只有2.8元。

华成蔬菜合作社配建了部分仓储、农机仓库、办公等设施,但建筑无法取得相应手续。合作社理事长路晓华无奈地表示,按照相关政策,合作社可以有4%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但这个比例很难落实。

第四,合作社建设中,社员的合作意识必须增强。一位不愿具名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不少合作社初期资金大多由理事长掏腰包,社员虽然是股东,却只愿共享分红,不愿承担亏本责任,这就导致合作社面临只能赚钱不能亏本的尴尬。“既然是经营,有赚有赔都正常,但在合作社就是不正常。股东会上大家往往只要分红,不谈投入和后续发展。”上述人士说。

第五,合作社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在南京,多数合作社建设已近10年,合作社理事长及管理层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等现象严重,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式下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而农村中新一代有文化的年轻人接班的积极性不高。管理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南京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合作社存在的五大发展瓶颈,今后南京市将通过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带动能力、创新发展方式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合作社发展。在发展方式、运行管理、产业业态上力争有突破。进一步加强同产业、同区域联合,成立联合社,实施抱团发展,增强成员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南京市将探索实行专业化管理,引入职业经理人或专业管理团队,通过让渡部分决策权和管理权,实现专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弥补管理人才缺失的不足,推动合作社真正告别“野蛮生长”,在规范轨道上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