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份,本报民生版连续刊登了两篇关于“骚扰式电话营销”的文章,8月22日,《焦点新闻》版面又转载了一篇关于“骚扰电话生产链条调查”的文章,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很多市民在丹阳日报微信公众号留言,一方面讲述自己被这类电话骚扰的经历,另一方面也对此现象表示谴责,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措施,还市民一个清静。
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制裁骚扰电话的明细法规。虽然《宪法》和《民法》中都有关于保障公民人身权益的条文,骚扰电话侵害了公民的健康权,干扰了公民的正常生活,属于违法行为,被骚扰者可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追究骚扰者的民事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很多困难,被骚扰者往往很难取证、难以掌握骚扰者的真实身份等,使得这种骚扰式营销大行其道。而移动运营商也表示,他们目前也没有什么办法来制止,甚至他们自身也经常接到这种骚扰电话。难道,我们就只能不断地忍受这种骚扰?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位市民,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平时都是怎么看待并对待这种骚扰电话的。
骚扰式电话营销 效果并不好
接二连三的骚扰电话让很多手机用户厌烦,甚至养成了只要听到职业性的问候“您好”就挂电话的习惯。然而即便如此,房产营销等一系列公司很多还是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向陌生人打电话推销产品,是一种典型的骚扰式营销,没有一个人乐意接到这类电话,即使你是一个正打算买房的人。就像你逛商场,虽然消费意向已经很强烈,但如果有售货员跟着你喋喋不休,大多数人仍旧会觉得反感,视其为一种过分热情的骚扰。”家住恒大名都的刘女士很是疑惑,既然几乎没有人愿意被一个陌生的置业顾问骚扰,为什么房地产公司等仍旧乐此不疲呢?难道对他们来说,打电话真是一种营销神器吗?“我们并不是排斥电话营销这种方式,只是希望营销人员能够多为消费者考虑,给消费者一个平等的交易环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骚扰,就算是有购买想法,经过这样的轮番轰炸,也让消费者失去了兴趣。”赵先生说。
“其实,我们也比较抵触这种电话骚扰式营销模式,但从销售公司角度看,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手段,比较容易统计工作量和受众量。”在我市一家房产公司当营销顾问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房产公司不是以电销为主,但有时仍会采用这种方式。不过实际的情况是,房产营销电话已经被手机用户归类到骚扰电话里,特别是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日益强化的当下,一通陌生电话的邀约不但不会给楼盘形象加分,反而会减分,通过电话营销获得的意向客户跟以前相比明显少了好多。其实这也毫不奇怪,一种骚扰式营销方式,被排斥是显而易见的。”
采访中,大多市民也表示,商家营销是为了刺激销售,但是任何成功的销售都缺不了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像这种骚扰式的营销,不仅不会有好印象,说不定还会激怒对方,起到反作用。业内人士透露,这种骚扰式的电话营销很难传递准确的吸引人的房产信息。而且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这种人海、话海战术成本越来越高,电话营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如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开发商仍旧打电话卖房,只能是出于另一方面的原因,即房子实在难卖,资金压力实在太大,走投无路之下,“死马当活马医”。有业者坦言,“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不管哪种营销方式,关键都得要消费者乐于接受才能有效果。我们应该从营销的精细化入手,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研究他们喜欢的方式,并针对不同群体尝试不同的营销。”“陌生电话,尤其是非正常的电话号码再也不接听了!”
自从刊登了关于“骚扰电话”的文章后,不少市民致电本报民生热线86983119称:“骚扰电话确实让人非常厌烦,现在看到陌生的电话,尤其是外地电话和类似400或是950等开头的非正常电话号码,我都不接听的。”
市民吴先生来电称,这些骚扰电话不仅仅是在上班时间拨打,他经常在下班时间甚至是晚上八九点还能接到骚扰电话。“有时是在开会,有时是在会谈,晚上回家陪家人了,还躲不过他们的骚扰。”吴先生说,为了避免接听电话后不必要的解释,现在他碰到陌生的电话,一般都是直接挂断,或者让电话响到自然挂断,“总之就是不接听。”吴先生无奈地说。
不过,对于“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屏蔽此类骚扰电话”,绝大多数受访者也表示作为个人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有些市民表示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屏蔽软件,但也有市民表示这类软件也会给手机带来卡机的问题,所以不太好用。个别市民也表示,只要看到400开头的或者不认识的电话号码就会直接按掉,但是有时候也会误按,非常头疼。
细化法规 严打个人信息买卖
业内人士表示,电话营销效果并不好,但是由于其相对低成本,加之配合其他广告方式,可以迅速占领消费者记忆,形成市场影响,因此仍为很多商家所用。然而,这种买卖个人信息进行骚扰式营销的营销模式,事实上已经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电话推销本身并不违法,但骚扰式的电话营销影响了消费者正常生活,就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权益。”一位法律工作者说,“个人电话信息是个人隐私权的一部分,任何人以营利为目的的出售都是违法行为,但是我国还没有关于制裁骚扰电话的具体法律法规,而且在具体的司法操作上还面临着取证难、调查难等问题,所以纵容了骚扰电话这种营销方式。遇到此种情况,市民可视情况的不同向工商部门、消协反映,报警,提起民事诉讼。更重要的是接到此类电话,要理直气壮地去谴责和警告,那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我认为,监管部门、运营部门可以与用户联动,吸收用户通过拦截软件标记出来的骚扰号码,完善电话骚扰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跟踪分析,对于达到一定标记次数的骚扰电话限制呼出。”市民张女士表示,国家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运用行政手段,对泄露个人信息和骚扰电话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对受益人也要进行处罚。还有专家建议,应当从技术上对骚扰电话进行堵截,并加强行业之间联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共同合作治理骚扰电话。尤其是对于一些出售用户电话号码的行为,执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针对这种现象,如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致电本报民生热线或通过丹阳日报微信平台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制止骚扰式营销,还大家一个清净。
(小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