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流行 安全成隐患

自行车“骑行手语”亟待重拾

核心提示: 他希望我市街头单车骑行者都能用起手语,让文明骑行变成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报讯 随着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在我市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绿色环保的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近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如今自行车骑满全城,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非常绿色环保,但骑单车并不是很安全的事,而引发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骑行人自己缺乏规范骑车、安全骑行的意识。

这位市民称,自己每天都会骑共享单车,并且坚持使用单车手语,左拐前伸出左手,右拐前伸出右手,过路口按人行红绿灯来。当自己使用“手语”时,身后的驾车人、骑电动车者或是行人,都是主动停车或让行,行人也很配合。这样的骑行是快乐的,安全的。他希望我市街头单车骑行者都能用起手语,让文明骑行变成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行车突然转向

让机动车司机“头疼”

日前,记者在我市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以了解机动车驾驶员、自行车骑行者对安全骑行的看法。不少机动车驾驶员表示,最怕骑行者毫无征兆地变道转向。市民陈小姐是个新手司机。在开发区某路口,陈小姐告诉记者,她最怕在路上开着车,前方突然冒出骑行者,让她手足无措。另外,在十字路口穿行的自行车,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变向,非常危险,让她心惊胆战,“如果骑行者在变道转向前先做手势,的确是安全得多。”

大龄骑行者

多会使用“骑行手语”

记者采访了90后市民小蔡,他每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小蔡坦言,他在骑行中,有时也会违反交通法规,会在车辆较少的路口闯红灯,偶尔会逆行、急停急转等。对于骑行手势,小蔡表示:“真没听说过,也没意识到。”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余名年轻的骑行者,提及自行车骑行手势,近八成表示没有听说过。记者在迎春路与玉泉路交汇处附近看到,由于这里几个老旧居民小区里有不少年纪稍大的市民,他们在骑行过马路的时候基本上都会下意识地使用“手语”,而来往的机动车由于提前注意到了这些骑行者的手势,都选择了减速。

“我们这一代是打小骑着自行车长大的,记得那时骑车都讲规矩,整个街面上自行车虽多,但几乎没有什么自行车乱象,拐弯变道时,我们都要打出手势示意一下。”市民钱师傅说道。“现在骑车成了一种时尚。”钱师傅说,他跟朋友们聚会时,共享单车成了热点话题,不可避免地,有朋友吐槽骑行的各种乱象,担忧骑行安全。而钱师傅认为,“这都不是事”。他在骑行中,一直坚持使用骑行手势。钱师傅说,这是对其他驾车人、电动车骑行者和行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他每次打手势,别人都很配合,会主动停车或减速让行,他也会为对方竖起大拇指。

市民呼吁

找回被遗忘的“手语”

“骑行手势是父亲教我的。”市民赵女士介绍,很久以前,她上初中的时候,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父亲教她骑车时,教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骑行手势。那个时候,大街小巷都是骑车的人,每个人都会在骑行时打手势,示意他人要拐弯、减速、停车。后来,随着公交和私家车的发展,自行车式微,骑行手势也逐渐消失在了街头。如今,共享单车风靡,却鲜有骑车人再打出骑行手势,“骑行手势仿佛被遗忘了。”赵女士担心,骑行秩序混乱,会导致共享单车的衰落,所以她呼吁,希望能找回被遗忘的“手语”。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交通参与主体多元化,共享单车的兴起,让骑行者面临着更复杂的交通状况。骑车首先要安全,安全才能文明,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需要维系,“骑行手势的推广很有必要。”业内人士倡议,共享单车公司有义务组织学习、宣传安全骑行常识,可以通过网络、APP推送、宣传标语、宣传册等多渠道推广。业内人士称,共享单车的大规模出现,必然会与现有的交通体系产生互动。双方要形成“无缝连接”,很难说能够自发完成,而是需要一套统一的规范。重提“单车手语”的初衷,也正在于此。“单车手语”不仅仅是一个示意手势,背后是一整套骑车的安全规范。对规范的掌握和遵守,既是出于对骑行者自身安全的考虑,也是整体交通秩序得以维持的保障。如今街道上的机动车更多、车速更快、人流更密集。从这个角度上说,对这一规范的推广,其意义甚至更加重大。除了骑行者之外,包括机动车驾驶员甚至行人在内的公共交通参与者,对此也都该有必要的了解。就此而言,“单车手语”的推广,本质上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问题。规则越是深入人心,整个过程才会越平稳流畅。相关职能部门、共享单车运营方等诸多方面,都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马骏)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