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八点,XX小区一个高中毕业生因为没被理想学校录取,跳楼身亡……”昨日,记者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并且还附带了视频,发消息者陈女士今年57岁,她说是看到别人的信息转发的,因为怜悯孩子,所以希望传播开来引起家长的重视。但记者随后搜索发现,网上多个地方有类似的消息,最早发出这段视频的还是在几年前。
近段时间,因为九寨沟地震,很多谣言也相继传出,并引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传播。记者发现,谣言负面内容多,且危害极大。那么,我们如何识别谣言,不成为传谣者呢?
谣言危害极大造谣传谣者需严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使得网友可以快速、及时地获得信息。然而这些传播媒介中的虚假消息、谣言也层出不穷,在大家有意或无意地传播当中,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就比如九寨沟地震灾难时一夜间“拉走四车死人”的造谣信息,短时间内引起了市民恐慌,对灾区一些心理脆弱的人造成了伤害。该言论被阿坝州网警注意到,据阿坝州政府消息,当日晚,嫌疑人即被抓获,始作俑者被处以行政拘留10天。又如“紫菜是塑料做的”的造谣视频,由于短时间内大量传播,引起了紫菜销售的下滑,对福建、晋江紫菜加工、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在发布会上亲自辟谣。
据介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网上造谣、传谣的成本更低,危害却更高,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以及扰乱社会秩序的恶劣事件,屡见不鲜。伴随着有关部门治理力度加大,近年来,因制造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越来越多。
一位在网络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近两年,他们配合政法机关追踪造谣事件多起。“通过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只要在后台进行索引,很快就能追查到始作俑者,这在技术上不是什么难题。”他说。根据相关规定,网络造谣者最高可被处以7年有期徒刑,不仅是造谣者,传谣者也将面临追责。
负面多正面少传谣者“大妈”居多
根据接触的各种造谣视频和信息,记者总结出,造谣信息负面多正面少。根据某互联网公司的有关统计,对于谣言,转发率比较高的网友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其中微信用户转发量最大。而早在前几年,相关媒体中就提到,“大妈”成为互联网谣言传播的主要力量,以曾经发生的“抢盐事件”为例,谣言主要是“40岁以上家庭妇女传播”。同时,相关人员截取其中一个时间段的谣言统计显示,负面恐惧内容的有219则,占68.2%;正面希望内容的有18则,仅占5.6%;中性内容的有74则,占23.1%。
“传谣的人很多,但‘阿姨’群相对来说较多,一般的年轻人和男性相对来说较为理性,而‘阿姨’群体则比较容易感情用事,像我妈妈就是,只要在哪里听到一些消息,就会回来给我们普及,但是很多我一听就知道,都是很久前被辟谣过的一些谣言。”市民小朱告诉记者,不管传言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他身边的阿姨、大妈群都成为了传谣的主要群体。
网警支招教您鉴别网络谣言
据介绍,通常网络谣言都是为了赚取转发量和点击率,网民转发的越多,就越会有人从中谋利或是得到成就感,而大妈一族则更多地是因为情感捆绑。网络谣言的危害极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广大网友应该重视。那么,如何鉴别网络谣言呢?
网警介绍,首先应该核实信息来源,看到信息时,不要着急相信,先注意一下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发消息人能否为所发的消息负责,如果来源仅仅是个人的博文或QQ群,而非主流媒体,其作为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另外,有图有视频,未必就真实,网友应该针对某个事件仔细推敲其可行性和可信度,用理智去看待问题。尤其对一些有图有视频的谣言,很多都是“张冠李戴”,更要严加辨别。
网警还介绍,一般来说,疯狂煽情的不可信,对网上疯狂煽情、感叹号密集的,有“是XX人就顶”之类话的文章,网友就要警惕其真实性了。而最根本的办法是网友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对谣言的“免疫力”。遇到科学知识类的信息,不妨查一查有没有科学依据。
最后,网警希望广大网友增强责任感,谣言固然可怕,但每一名网民都是网络构成的主体,都应有责任意识。为自己在网上所说的每一句话、传播的每一条消息负责,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纯净,网络谣言才会随之减少。 (李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