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硬笔书法行家朱羽:

半路“出家” 在笔尖上收获成长

核心提示: 三十年来,中国硬笔书法经历了狂热——平静——反思——理性等一系列发展过程。

三十年来,中国硬笔书法经历了狂热——平静——反思——理性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众多的硬笔弄潮儿操翰弄墨,在这新天地中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些开辟硬笔书法新纪元的元老级人物还在为硬笔书法的发展殚精竭虑,而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的硬笔写手又如同一茬茬新生的庄稼,正层出不穷地茁壮成长着,他们为硬笔书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市一名“90后”硬笔书法行家朱羽也算是其中一位。

“23岁学书法并不晚,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

出生于1990年的朱羽是我市中山路派出所的一名民警,2009年就读于江苏警官学院,2013年底,临近毕业,藏在心底多年的书法热情开始蠢蠢欲动。“因为是男孩子,父母可能担心我太调皮,所以小时候学校让我们报兴趣班时,他们就给我报了书法,我当时也有点兴趣,就学了。”不管是最初的软笔,还是后来的硬笔,朱羽都乐在其中。可惜的是,初中、高中、大学,急匆匆地跨过一道道人生的门槛,他一直没能系统地学习硬笔书法。

2013年底,趁着放假,朱羽对从事教师行业的父母表示,希望他们能帮自己找一位硬笔书法老师。辗转几人问寻后,朱父为其找到了我市书法家陈清云(陈清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江苏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一开始老师并没有立即答应收我为徒,因为我当时已经23岁了,书写习惯已经定型,如果存在不足也很难改变,所以想要继续深入地学习硬笔,无论对我还是对陈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说起第一次去陈老师家求教的经历,朱羽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时略带紧张、激动的心情。“还好,老师说我的书写姿势还算标准,可以继续学习。”

自那以后,朱羽开始了系统的硬笔学习。随着毕业后参加工作,认真敬业的他只得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利用每个休息日来向陈老师求教,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家里苦练,然后通过微信交流练习心得,答疑解惑。“最开始就是练基本功,从横平竖直练起,一遍又一遍,几乎每天都会练上3小时,期待取得突破。”就这样,在头一年里,朱羽反复进行着在别人看来单调乏味的练习,自己却能耐住性子,越写心里越平静,就连朋友圈也成了他的书法天地。“人家都说写书法靠的是童子功,但对我而言,我希望能始终保持对硬笔喜爱的初衷,即使是从23岁才开始,但只要坚持,这件事就是一辈子的事,一点也不晚!”

性格愈加沉稳生活添了文艺范

经过了单调反复的基本功练习阶段,朱羽也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加大难度,开始临帖。“临帖不是单纯的模仿,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写出原创作品。”朱羽告诉笔者,仅仅是最简单的一个“一”字,在下笔前,不同的力度、节奏都得先揣摩一番,所以他一直都认为练字是件耗费脑力的事,在练习过程中也就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或许,兴趣爱好与个人气质真是相辅相成的。近4年的硬笔练习不仅塑成了朱羽较于同龄人更为沉稳的性格,也让他在本职工作上获得了市局嘉奖与“优秀公务员”的称号。“书法讲究慢功夫,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写书法能让人心里静下来、脾气慢下来。”从一开始的“有法”到后来的“无法”,如今的朱羽在硬笔书写中更加注重思考与创新,感觉每次写字的时候,时间好像放慢了,笔落在纸上,倾注着心神的专注,带出的则是书写者的气质。

怀抱着不是为了参赛获奖的目的,而是对自己书法练习成果的阶段性检验的心态,2015年下半年,朱羽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参加硬笔书法比赛,并获得铜奖。随后,又接连在几个大型比赛或展览中崭露头角、收获颇丰:第三届全国大书法艺术册页手卷展入选;庄子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入选;第二届品翰堂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铜奖;第三届品翰堂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一届醉翁亭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一届笔墨先锋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铜奖;江苏省亭林杯硬笔书法大赛铜奖……再到最近的第三届全国硬笔书法家展览入展,这位“90后”小伙更是填补了在硬笔国赛中我市近二十年的空白。

说起今后的打算,朱羽表示,书法没有极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会坚持这个爱好,多看他人作品,吸收他人长处,努力做到兼收并蓄,以期在笔尖上收获更多成长。

笔者感言:

在键盘时代,现代人远离墨香久矣,别说写一手好字,提笔不忘字已属难能可贵。然而,如今却有朱羽在内的这么一群人,把书法当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图成名成家,只愿在笔墨纸砚的合奏中延续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也希望让心灵获取一份淡然恬静。爱上书法,对个人来说,恰是这样一剂调味品;对民族来说,则是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有益之举。(曾萍 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