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暑假沉迷手机难自拔,谁之责?

核心提示: 眼下,暑假已经过半,假期少了学校老师的监管,摆脱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有的未成年人抵挡不住诱惑,陷入手游的“漩涡”。很多市民反映,说孩子自从放假后,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一玩就是一整天,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有的家长把手机藏起来,甚至摔了,都无济于事。

4

眼下,暑假已经过半,假期少了学校老师的监管,摆脱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有的未成年人抵挡不住诱惑,陷入手游的“漩涡”。很多市民反映,说孩子自从放假后,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一玩就是一整天,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有的家长把手机藏起来,甚至摔了,都无济于事。

文/李潇

>>父母的“榜样”作用  

今年32岁的小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除了工作的时间外,其他时间基本上手机不离手,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5岁的孩子也成了手机迷,看视频、打游戏、网上聊天。到最后,小眭发现儿子无法脱离手机时,才觉得问题有些严重,于是小眭才开始和孩子约法三章。“约法三章其中的一条就是,父母不玩手机,孩子也不能玩手机,我自己也喜欢玩手机,从中知道了戒手机的痛苦。”小眭说。

现实社会中,一些父母缺乏耐心,为了安静省心,主动拿手机给孩子玩,家住开发区某小区的王女士,在孩子一岁多时就开始给孩子玩手机。“孩子刚学会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我就拿着手机给他看视频,这样他就能安静下来了,但是手机瘾却留下了。”同样,家住新民路社区的张女士夫妇爱好打牌,为了能够安静地打牌,就递个手机给孩子玩,于是自己打牌到几点,孩子就玩手机到几点。市民周先生认为:如果家长平日里比较忙,可以引导孩子做其它的事情,比如玩玩具,邀请小朋友来家里陪他玩,玩积木,在白纸上涂鸦等都可以。还可以给孩子报一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一来可以打发时间,二来还能减轻家长带孩子的压力,与此同时孩子又学到了一门技能。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的生活有规划,在各个时间段都能找到合适的事情做,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去规划生活;但如果父母只顾着玩手机,小孩子也就会跟着玩手机,这就是言传身教。

>>同龄人“刺激”作用  

陈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四年级,知道孩子玩手机后,她便把手机没收了,但是昨日她告诉记者,那周周末孩子放假回家,有些闷闷不乐。经过一番询问,儿子才嘟囔着嘴说:“他们每个人都有手机可以用来玩游戏,我就只能呆在一边,他们又不和我说话,并且还嘲笑我。”听说了这个情况,无奈之下,只能把手机又还给他,“相比玩游戏,我更害怕他没有朋友,融不进群体里,长期这样下去他可能会产生心理疾病。”陈女士说,有时候,同龄人都在做某一件事情,如果自家孩子融入不到集体中去,她害怕孩子会越来越孤僻。

凌晨一点半,束先生和爱人都睡着了,而儿子小毅的房间里却开始透出一丝光亮,他整个人都埋在被子里,时不时地探出脑袋看看周围动静……让他如此着迷的是最近被调侃为“亡者农药”的一款游戏。这款真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由于大量未成年玩家沉迷其中,被戏称为“有毒”的游戏。暑假一到,这款游戏引发的问题更为明显,家长与孩子斗智斗勇却惨败而归。而小毅之所以深夜“加班”玩游戏,是因为他和几个好伙伴的游戏段位不符合,不能在一起打排位,所以深夜加班为了冲击段位。

“我是有一次晚上上厕所发现的,当时没有过多斥责,后来孩子才告诉我原因,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好方法来劝导,只能叫他少玩游戏,该玩的时候玩,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束先生说,好在小毅还比较听话,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发现孩子深夜玩游戏。

限制孩子玩手机还需合理引导

在如今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让孩子彻底远离手机等电子设备并不现实,也不太可能。连成人都做不到更何况小孩?带孩子出去玩,我们会用手机给他们拍照;买东西,要用手机支付;睡觉前,我们要刷一遍朋友圈、微博……我们整天拿着手机在孩子眼前晃来晃去,试问,怎么把孩子和手机隔绝开来呢?堵则溃,疏则通。与其把孩子跟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设置合理的规矩,给孩子一个正确地玩电子设备的机会。但是,不阻止孩子们玩电子产品,不等于说就毫无顾忌地把手机扔给他们随便玩,一些必要的原则和规矩也必不可少,但这其中的原则和规矩的尺度还需要家长自己拿捏。

老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协助孩子走出手机游戏。一方面,家长们应该反思,要起榜样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是最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同时,老师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开展更多课外益智活动,帮助他们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另外,社会大众应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