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本色”永不变:炮火前线的驾驶员 和平年代的“中国好司机”

核心提示: 他叫葛汉林,今年59岁,一名从炮火中走出的驾驶员,始终用行动践行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军人本色。

“出车前多看两眼才放心,万一发现了问题,还来得及调整。”26日中午,在公交捷运公司,一名身材高大的驾驶员走出休息室,前往“热火朝天”的公交停车场检查车况,为13时45分准时发车作准备。

他是公安部授予的“中国好司机”,一身驾驶本领源自军营、炼于战火。退伍前,他主动请缨,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民间称“对越自卫反击战”),于隆隆炮声中驾车穿越火线;退伍后,他不离本行,成为公交文明先行者,于斑马线前带头停车礼让行人。他叫葛汉林,今年59岁,一名从炮火中走出的驾驶员,始终用行动践行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军人本色。

“听说同乡一熟人在战斗中牺牲了,我就更加迫不及待想上战场。”1979年,中越边境之战打响,葛汉林还是济南军区炮十二师十五团的一名“新兵蛋子”,噩耗传来,不但毫无畏缩,反而激起他一腔热血。

1984年,炮十二师的两个团接到参战指令,但葛汉林所在队伍不在其列。“战场不是任谁想去就能去的。”已是驾驶班长的葛汉林,自认技术过硬、表现优秀,经积极上报批准,被调往滕州二十四团炮兵连担任驾驶员,负责战地物资及伤员运送,如愿以偿奔赴中越作战最前线--云南老山地区。

“炮弹从头顶飞过,在阵地上爆炸,神经时时刻刻紧绷着。”葛汉林说,日夜不停的巨响搅得人寝食难安,上百门152毫米加农榴弹炮齐发,震得地动山摇,人感觉像是飘了起来,脑袋里嗡嗡作响,“一天下来,炮兵们被震得耳鼻出血,戴耳塞也不管用,听力严重受损。”至1985年撤离的一段时间,葛汉林坦言简直度日如年,他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离开战场后多年,他都得依赖药物才能入眠。

1989年,葛汉林脱下戎装,从部队转业。当时,正值南通组建外贸公司,急需驾驶员。葛汉林驾驶经验丰富,又是党员,被公司一眼相中,负责拖运集装箱。2010年,葛汉林又辗转进入南通市公交总公司,目前在公交捷运公司担任厂包车驾驶员,为企业提供接送服务。转业不转行,葛汉林的手几乎未离开过方向盘。

(葛汉林工作照)

当兵上战场不含糊,转业作服务同样如此。“部队锻炼军人气质,现在的很多习惯都是当兵时养成的。”葛汉林说,部队里一声令下,最快三五分钟内就得集合完毕,车子说上就上,拉得出、跑得快,事前准备要充分,战场之上更是如此。强烈的准点意识、提前意识,让葛汉林的服务无可挑剔,驾驶公交六七年来“零差评”,一封封来自乘客的表扬信,像是一枚枚军章,记录着他在公交岗位的“赫赫战功”。

忆往昔,葛汉林感慨万千,说得最多的就是珍惜和平年代岁月静好。如有“如果”,他不愿再遇战争,不再轻言奔赴沙场;但对于当兵,他无怨无悔,因为保家卫国,既是军人天职,也是公民义务,七尺男儿更应敢为人先。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