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寻访丹阳的近现代雕花门楼

核心提示: 其中,丹阳地区的多座雕花门楼赫然在列。

访仙镇萧家巷萧氏宗祠(永言孝思)

雕花门楼特写

前不久,镇江市城乡建设档案馆组织编撰的《镇江东乡雕花门楼》一书(章晓斌、马阿林著)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获江苏省住建厅2016年度城建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该书对镇江东乡雕花门楼进行了全面解读,不仅为镇江地区晚清民国老建筑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档案资料,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挖掘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丹阳地区的多座雕花门楼赫然在列。

雕花门楼,属砖雕的组合体,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由于砖的材质不像石头那样硬冷,工匠们将砖雕放在门楼上供人欣赏。于是,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图案,通过砖雕的形式,被用来装饰宅第、园林、祠堂、寺院等。镇江东乡大港、大路、姚桥、丁岗等地,由于古往今来交通发达,商业兴盛,涌现出许多富户,兴建了许多深宅大院,诞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雕花门楼。例如,地处东乡的丹北镇埤城地区,这里既有著名的美食“东乡羊肉”,更有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群。像埤城老街,西丰村烂石山村等,过去都有气势恢宏的古街道和古建筑群,只是沧海桑田,在解放后的几十年内,几乎消失殆尽。现今能够见到的,以埤城集镇上的务本堂和培远堂为代表。两座古建筑均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中晚期,造型考究,以砖雕门楼最为气势磅礴,尤其是务本堂,规模宏大,堪称丹阳古建筑中的精品。

在祠堂建筑砖雕门楼中,丹阳地区又以访仙镇萧氏宗祠最具代表性。其第二进砖雕门楼正上方有“永言孝思”四个大字,勾勒出萧氏源远流长的家风。而门楼上方精雕细刻的多块砖雕,与祠堂内的石雕交相辉映,其中以人物故事为主,虽然许多已经被破坏,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雄伟气势,丹阳萧氏不愧为齐梁帝王后裔。这座著名的祠堂,建于清代,十几年前早已破败不堪,好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打造齐梁帝王这一金字招牌,拨款六七百万元进行修缮,如今,这座著名的祠堂已经重新展示在世人眼前,而砖雕门楼同样也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在城区砖雕门楼中,以全面健身中心附近中新路的张家大院最具代表。张家大院共三进,建造年代为1934年,造价二万八千块大洋,建造考究,特别是地下防空洞的设置非常先进。大院的主人张祖篯是一位从事丝绸业的民族资本家,大院建成后尚未使用,丹阳沦陷日寇之手,成为日军宪兵司令部。这座大院的第三进有走马楼和砖雕门楼,门楼上有“竹苞松茂”四字,寓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丹阳和镇江同为吴文化重要发祥地,民间留存着许多精美的雕花门楼。镇江文友马阿林先生,工人出身,但生平酷爱文史研究,业余钻研文物古迹和家谱文献,不遗余力。今年,他出版了《镇江东乡雕花门楼》一书,用近千幅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古建筑雕花门楼、雕梁、影壁等,其中有全景、有特写,也有局部。东乡砖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上,砖面图案或借形寓意,或谐音寓意,或几种手法混合使用,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比如上面经常出现“梅兰竹菊”、“高中三元”、“吉星高照”等图案。据马阿林介绍,东乡雕花门楼具有南北兼容的风格,其与徽派砖雕虽同属一脉,但已有诸多演变,既有徽派砖雕层次分明、细腻繁复的特色,又有南方苏派的精细典雅、朴素流畅。如丹阳地区曾有许多明清时代的雕花门楼,可惜历经战火和岁月,大部分都已湮灭,现存的东乡民居砖雕也多有破损残缺,特别是人物面部残缺更多,但图案构图饱满、空间感很强的这些雕花门楼,在中国传统古建艺术中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殷显春)

 

责任编辑:吴淋淋
相关阅读: 特别策划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