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斤“黄土蜜梨”再陷滞销困境 梨农难寻“长久之计”

核心提示: 眼下又是一年炎夏时,郑师傅却再次遇上了麻烦。这一次,郑师傅的一万七千斤“黄土蜜梨”虽然在质量方面比去年更好了,但仅靠朋友和村委的帮助,显然无法“消化”……

去年夏天,本报刊登了《五千斤“黄土蜜梨”滞销,丹阳梨农犯了难》一文。文章报道了司徒镇梨农郑丰羽由于没有销路而使数千斤梨子滞销。在“丹阳报团”和当地村干部的多方联系与走动之下,这数千斤梨子最终获得销售途径,解了郑师傅的燃眉之急。

眼下又是一年炎夏时,郑师傅却再次遇上了麻烦。这一次,郑师傅的一万七千斤“黄土蜜梨”虽然在质量方面比去年更好了,但仅靠朋友和村委的帮助,显然无法“消化”……

■文/摄 马骏

 

昨天上午,记者与“丹阳报团”负责人王渊再次来到了位于我市司徒镇前村茶场新村的郑师傅家中。郑师傅表示,今年的“黄土蜜梨”无论在口感还是果型上都比去年的还要好。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销路。

“每年夏天我这里前后大概有三批次的梨子。今年第一批是本月15日采摘的,大约500盒,每盒6斤多。这500盒是我的朋友同学以及村委会帮我销售掉的。”郑丰羽表示,接下来的一批大概在8月中旬前后采摘,如果装盒的话,差不多有2800盒,算下来大约一万七千斤。而这些梨子却让郑丰羽寝食难安。“去年的梨子是‘丹阳报团’的王渊和大学生村官解昌翔帮我销售的,当时他们还找来了‘果然不一样’的老板娘罗女士。要不是他们,我去年的损失就太大了。我真的非常感激他们。”郑丰羽说道。

郑丰羽告诉记者,每年从3月份开始,他就要开始为种植的梨子忙活了,一直要忙到11月份左右。眼下,梨子一批一批地成熟了,为了躲避高温,他和两个工人每天从早上4点多忙到9点多,再从下午5点多忙到7点多。除了正常的维护、采摘工作,每天晚上,郑丰羽还要在田间地头守着,防止偷梨子的人和毁坏梨子的动物,工作强度很大。可是,没有销路,一切的努力都显得那么无力。

来自“丹阳报团”的王渊告诉记者,去年能帮到郑丰羽,除了大家的努力,自然也有一部分运气。今年如此大的数量让他也感到压力很大。“郑丰羽的梨子每盒大约6斤多,如果装规格大一点的梨子,一盒大概装8个。小一点的能多装几个。不过,即使是小的,这梨子也要6块钱一斤,这样的价格在市场上并不占优势。虽然现在市场的梨子大多只有5斤多一盒,但却存在其他方面的优势。”王渊说道。

采访中,当地大学生村官解昌翔告诉记者,眼下郑丰羽除了梨子的销售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了,为此他也在积极地为郑丰羽寻找可以兼职的机会,“我告诉他,可以试着去司徒农业园区做技术指导工作。此外,到了闲暇期,郑师傅还可以在冬天找点别的事情做做。”

面对郑丰羽的“滞销”难题,记者随后与市农委取得了联系。相关工作人员说,像郑丰羽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并不多见。“现在我市的果农有不少都是在种植西瓜。种植梨子的少之又少。”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与时俱进”才是解决“滞销”的唯一途径。“郑师傅的梨子在价格上不占优势,在口感等方面也并不突出,销售起来的确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出路。”他认为,“如果成本太高,那就想办法降低成本,可以试着‘动养结合’,提高种植技术。时刻关注农业方面的资讯,联系农委,看看有没有适合的项目可以申报,以自身技术等条件去获得国家的财政补助。至于销路方面,要自己去市场上找机会,甚至学习如何在眼下便利的网络上进行销售。不管是靠朋友帮助还是政府帮助,这都是一时的,不可能成为销售的长久之计。关键还在自身。”该工作人员同时表示,对于郑丰羽的情况,他们会实地进行走访查看,并向郑丰羽提供适当帮助。

若有能为郑丰羽提供帮助和建议的社会人士,可直接联系郑丰羽:15052970819。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