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荟新城社区:创建驰而不息 文明新风浩荡

核心提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这个基层就是面广量大的村、社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这个基层就是面广量大的村、社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不断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倡导社区文明风尚,夯实社区整体环境,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有助于推进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始终把社区创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工作来抓,形成了“精品”社区全覆盖、结对共建促文明的创建格局。位于开发区西北方向、辖区范围约8.6平方公里的嘉荟社区就是一个走出了自己创建特色的文明社区。

惠民利民,打造服务型社区

日前,记者行走在开发区嘉荟新城社区,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宽阔,楼房林立,超市、公交车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我们这虽然是个安置小区,但不论是小区的环境、物业的服务水平,抑或是社区领导班子对大家的关心,都不会亚于一些口碑较好的商业小区。”嘉荟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杜书网主管文明创建工作,他告诉记者,由于地势低洼,前两年每逢大雨,社区内部分位置都会被淹,且最高水位可达50公分。为此,社区自今年5月开始,先后投入近30万,在小区内增设了长达280米的分洪下水道。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待完工后将有助于切实改善社区逢雨季必受淹的窘境。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我们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上,重点是在加快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这两方面下了大力气。”杜书网介绍说,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因生活条件改善而日益增多的需求,社区每年都会对一些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服务设施进行新建或改扩建,打造文明社区,例如:许多家庭购买了小轿车,社区就围绕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合理规划车位,为居民停车提供了便利;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社区都会派领导和居民代表一同去探望在敬老院和精神病院的孤寡老人,向他们送上祝福与慰问金;对于社区内80周岁以上的老人,社区每年还会出资为他们办理意外保险,仅今年办理人数就超过了千人,补贴费用超20万。而在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方面则是将30多项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推行信息采集、首问负责、事务代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实行集中受理、“一站式”服务,为群众提供社会救助、基本医疗、计生服务、文体娱乐等服务,努力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丰富文化,打造文化型社区

“小广场修到了咱百姓的心坎上,以前晚饭后除了看电视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现在不一样了,一到晚上小广场就热闹起来,广场舞、打篮球、唱戏等活动应有尽有,不仅丰富了生活,也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好了。”说起去年社区新修建的文体广场,今年69岁的胡阿姨很是欢喜。“原先这块地方堆满了垃圾,走也不能走,没人愿意来这,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一吃过晚饭就爱往这跑,来晚了还得排队。”据了解,为了让居民有活动场所可去,从2015年年底起,社区开始下大力气对原先堆满垃圾的废地进行整治,先是清理垃圾,然后再填土,浇水泥地,到现在的塑胶健身路径、高标准篮球架配备等一应俱全的健身器材,前后共投入100余万元,占地2800余平方米。如今,文体小广场内共设有一块标准篮球场地、一块标准羽毛球场地、两套健身路径、两套乒乓球运动设施以及宽敞的广场舞场地,不仅为群众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好去处,每逢节假日,社区居委会还会在这里组织文艺活动。目前,社区已组建乐团、舞蹈队、健身队等多个艺术团队,并通过定时向群众开放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定期组织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全天候开放室外休闲广场,以社区阵地、社区文娱队伍、社区项目和社区活动为主体,居民群众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逐渐完备,文化型社区成效愈加明显。

加大宣传,打造文明型社区

抓住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契机,嘉荟社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新风,不仅先后开展了“共建美丽社区、共享美好生活”主题活动,订立社区文明公约,创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还充分利用社区围墙、灯杆、橱窗、宣传栏、电子屏等载体,设置公益广告宣传牌上百幅,在所有楼栋口设置遵德守礼提示牌,在社区小广场、绿化带巧妙设置文明提示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导居民自觉做社区环境的维护者、文明规范的践行者。

如今,文明已成为了社区居民的自觉行为。漫步在小区里,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是一种文明;道路上扶老携幼、各行其道的行人是一种文明;楼道间面带微笑、互相问候的邻里也是一种文明。(杜文军 束丽娜 文/摄)

社区志愿者端午节看望老人

小区举办“六一”活动

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文体广场上宣传标牌林立

小区内车辆停放有序

小区东面围墙边铺设大理石人行道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