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在来补鞋的人少了,很多人见鞋子破了一点就扔了,或款式不好看、不合脚就扔了,但我觉得勤俭节约的美德永远不能丢。”16日,在开发区金陵西路华甸社区杨家组的巷口处,记者见到了从事修鞋46年的九旬老人周定贵,近一个月来,他一边修鞋,一边又在为补鞋机寻找新主人,希望勤俭节约的风尚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在周定贵的补鞋摊看到,左边摆着一些旧鞋,这些旧鞋都是别人穿着不合脚的,放在这里,为防止浪费,他卖三块钱一双。摊位右边摆着一张老旧小柜,柜旁一块纸板上写着修鞋项目,旁边还有一辆电动三轮车。摊位中间的补鞋机前也放着一块小板,纸上写着:“因年老无能力补鞋,补鞋机低价转让。”
经过采访得知,老人住商业街,年轻时务农,40多岁时学得补鞋手艺,在供销社从事补鞋补雨衣工作6年,那之后,老人便回家自己支起了补鞋摊。40年来,补鞋摊曾辗转多地,最终落脚在此,早八晚五风雨无阻,中午就在附近吃一碗三元钱的咸泡饭。记者观察到,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头发几乎已全白,手上皮肤粗糙,老茧甚多。在让人烦躁的37度高温天里,老人却显得很平静,有着自己的“慢”节奏。
老人告知,他5岁时母亲去世,14岁时父亲去世,老伴三年前也去世了,兄弟姐妹中也只剩下92岁的哥哥。多年来,为贴补家用,也为提倡勤俭节约,老人坚守补鞋摊,每月也能挣上几百元钱。
但岁月不饶人,老人现在行动不便,力不从心,眼神也堪忧,前几天,还因意外小腿受伤。“我能动就为家里分分忧,但近段时间我觉得越来越吃不消了。”老人说,转让消息已发布一个月了,也曾有人来问,但都觉得太旧了。“能转让出去我就休息了,如果转让不出去,我也要坚持做到天冷再说,因为我心中实在舍不下这些年的老顾客。”老人补鞋时,记者注意到,他的眼神已不太好,动作也很缓慢,有时还忘了把补鞋锥放到了哪里。虽不舍多年的老行当和老顾客,但老人却不得不放弃修鞋。
“这些年来,我补鞋机用了五六台了,这一台也用了快三年了,买一台新的需要300多元,这一台旧的我卖100多元。”老人说,现在补鞋的人少了,因为很多人不屑于穿补过的鞋,而他认为,爱体面没错,但是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
(李潇 文/摄)
记者感言
谁来帮老人实现心愿?
在坚守和传播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同时,老人还能自食其力,并帮他人解决行脚之困,这值得所有人学习。一方面体力不支想歇息,另一方面又不舍多年的老行当和老顾客。老人心中很矛盾,但年事已高终究行事不便,所以虽有诸多不舍,老人也不得不转让补鞋机。
看着老人缓慢而吃力的动作,记者试着劝说老人早些歇息,而老人则说,他最希望补鞋机能有个好归宿。如果有社会爱心人士愿意买下这台修鞋机,了却老人的心愿,让他能早些安心歇息,请拨打本报民生热线:869831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