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传统“非遗”碰撞“互联网+”,这个火花有点美……

核心提示: 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是越发离不开网络,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还给很多传统行业注入了鲜活的因子,产生了新的动能。

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是越发离不开网络,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还给很多传统行业注入了鲜活的因子,产生了新的动能。

最近,扬州古老的非遗技艺就和现代的互联网擦出了火花,听着就够新鲜吧,一起来见识下。

折扇技艺发进了朋友圈

在东关街的一家折扇工坊,非遗折扇的技艺传承人朱国勇正在用手机现场录制折扇制作的视频。

选料、劈料、拉造型、上扇面等几十道工序依次上演,手机视频就这样将原汁原味的折扇制作工艺记录下来。随后,朱国勇将视频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为手工折扇做推介。一些不懂行情的人通过朋友圈看到了整个手工制作过程,便理解了为何这种扇子的价格要高一些。

朱国勇介绍,如今他制作的折扇网络销售已经占了营业额的大头,网友之间相互介绍,然后他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试水互联网销售

具备互联网思维的非遗技艺还有扬州剪纸。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剪纸大师庞建东去年创作的剪纸扬州新六景,荣获省特色旅游商品展会的银奖。获奖后,主办方将其作品和联系方式上传到了江苏省旅游商品网。没想到,一些外地旅游景点的负责人看到后,主动跟庞建东取得了联系,要求定制作品。

据了解,庞建东先后替上海豫园、无锡灵山、南京秦淮风景区,分别设计制作了特色景点图案的剪纸作品。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一些扬州本地的网络销售商也主动找上门,代理销售庞建东的剪纸作品。热衷于在网络上购买剪纸作品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

推陈出新 双赢合作

针对市场需求,庞建东不断推陈出新,他尝试将扬州刺绣、宫扇和剪纸艺术相结合,开发出一款别具创意的摆件作品,一把小小的扇子就能将扬州三种非遗作品带回家,十分别致。

如今,庞建东剪纸工作室所在的仁丰里文化街区,已将其微信公众号印在了庞建东的剪纸作品上,希望能借此宣传扬州街巷旅游,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达到双赢的效果。

网络确实有它的魔力,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让非遗成了现代时尚的新宠儿,让古老技艺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

如果说剪纸和折扇算大众旅游商品的话,一些小众化的非遗项目也在借力“互联网+”,搞得有声有色,让人刮目相看。

古老非遗的现代直播

年前,扬州电视台新媒体平台“扬帆”APP直播了一场赏昆曲、听民乐、写春联的活动。现场表演的主力是扬州的一群昆曲和古琴艺术的发烧友,他们大多为80后、90后。这场直播活动从召集到运作,都嫁接了互联网渠道。

直播现场,专业人员不仅轮番演示昆曲、古琴和书法等非遗项目,还现场讲解,实行线上线下互动。有些人刚开始听不懂昆曲,但通过讲解后越听越有兴趣。当天的直播,在线观看的就有数人,转发推介的则更多。

小众艺术的大众化尝试

直播活动的组织者表示,昆曲和古琴属于小众艺术,如今能搭上主流媒体的平台,借助直播的现代手段,不仅传播面广,内容也丰富了起来,对于推广和展示非遗文化,意义重大。

扬州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模式

据了解,目前扬州不少非遗项目都在尝试互联网推介和宣传的模式,比如,扬州漆器梅瓶还试水了网络众筹营销,收效良好。扬州着力打造的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也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非遗、旅游、餐饮等功能融为一体,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进一步升级。

扬州市非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非遗和互联网的结合可以让非遗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更好的推动扬州的非遗本地走向全国。

互联网的力量不容小觑。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的非遗传承,

也应当与时俱进,

搭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