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市街道都安装了垃圾箱,一个垃圾箱由两个垃圾桶组成,上面清楚地标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样。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的市民分不清垃圾的类别,分类意识淡薄。不少环卫工人在收垃圾时也往往将所有垃圾一股脑儿全装在一辆车上。一些养成分类放置垃圾习惯的市民纷纷吐槽:如此做法,垃圾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文/摄 马骏
市民——
没有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昨天下午,记者在开发区迎春路的一垃圾箱旁看见,一位市民顺手把一个矿泉水瓶扔进标着“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里,就转身离开了。记者看了垃圾箱的两个桶内,水瓶、卫生纸、塑料袋混杂在一起,看不出来垃圾分类投放。
“在家里,厨房和客厅各一个垃圾桶,平时没注意分类,哪里方便就在哪里丢垃圾。”正在路边散步的吴女士说,在街上,往垃圾箱丢垃圾的时候已注意到垃圾箱上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但分不清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所以,就随便往垃圾箱投了,总比把垃圾丢在街边好。吴女士的朋友张女士也表示:“有些垃圾还是晓得分类,比如说易拉罐、塑料水瓶就是‘可回收’垃圾,但有些东西就分不清了。当我分不清的时候,就随便放了。”
环卫工——
能卖钱的都“可回收”
一些市民称,经常能看见环卫工人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全装在同一辆车上。“大概是上个礼拜吧,我经过开发区东方路的时候,有一处垃圾投放处是由四种颜色的四个垃圾箱组成的。但一位环卫工人竟将这四桶垃圾全倒在自己的小车里,并没有看见他分类。如果环卫工人是这么做的,那市民就算分类投放垃圾,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位市民说道。
针对垃圾分类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打扫卫生的两位环卫工人。“我晓得一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比如我们常见的废纸、塑料瓶、铁盒等。‘不可回收’的就是一些果皮、烂菜叶、烟头等。”环卫工人张阿姨说,“我只能分辨常见的一些垃圾,有些东西,比如说电池等东西,我就分不清了。”另一位环卫工人杨师傅说:“我也分不清垃圾的类别。我只知道,能卖钱的垃圾就肯定是‘可回收’垃圾。塑料瓶、易拉罐、铁制品、废纸皮就是我经常捡来卖的东西。”杨师傅表示,每次清理垃圾箱的时候,两个桶里的垃圾都是混乱的,根本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市民丢垃圾时不区分,那环卫工人收垃圾的时候也不会去区分了。
相关部门——
环保观念要深入民心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可回收物品主要包括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等纸类;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等织物。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和行为,可回收资源可以进行再加工,不能进行再加工的,可以进行无污染处理,这样不仅减少了处理垃圾的成本,还保护了环境。这不仅需要硬件的建设,更需要人们意识的觉醒和自觉行为的形成。但是,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意识深入民心,让群众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并且逐步通过引导来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行为,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