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水乡村官走活创业“三步棋”

核心提示: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董北‘大家庭’和每个小家庭都富起来,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日子。”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党委书记张文德经常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带领群众倾力打造苏中第一村。2013年,董北村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幸福乡村”称号。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董北‘大家庭’和每个小家庭都富起来,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日子。”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党委书记张文德经常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带领群众倾力打造苏中第一村。2013年,董北村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幸福乡村”称号。

从“三剩”村到“老板”村

30年前的董北村,村集体负债5万多元,村民称作“集体剩下壳子,会计剩下桌子,书记剩下戳子”。1983年初,张文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说:“现在穷是事实,以后穷是罪过!”并向全村父老立下军令状:用3年时间,使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

困难只会吓倒懒汉,却会给成功者创造机会。村里欠债缺资金,张文德带人割蒲草编蒲包,一分一分钱地积累。他和支部几个委员跑破鞋子筹资金,终于向信用社贷款2000元办起金属制品厂。经过一番打拼,董北村集体经济收入第3年达到102万。张文德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他树立了威信、赢得了民心。

1996年,董北村成立了兴化第一个村级党委。张文德主动辞去兼任的戴南镇副镇长职务,一心一意地带领村民走“工业兴村”之路。当年,村里江苏兴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产值达到6500万元。然而,好景不长,因经营不善、银行上门逼债,搞得张文德官司缠身,村党委9个委员先后有6个辞职去“自谋职业”。

张文德开始了痛苦的思想“涅槃”,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渐渐明晰——对村办企业实施改制,鼓励、扶持企管人员和全村能人办厂开店,变“一枝独秀”为“百花争艳”。

思路决定出路。到2011年底,全村926户家庭,有780多户创办了不锈钢企业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家家年收入超过30万元,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5亿元,全村八成以上农户当上了小老板,董北村由此成了苏中地区远近闻名的“老板村”。

理发店里蹦出的“金点子”

董北村个体老板一天天多起来,可那些当不了老板的人怎么办?民营企业发展了,集体经济怎么办?这些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张文德。

2004年的一天,张文德在理发店与几个村民闲聊。村民许爱民说:“张书记,你前些年为村里办事养的是‘公鸡’,今年能不能办个市场,帮村民们养一只‘会生蛋的母鸡’啊?”

张文德一琢磨,对呀!全镇全村有这么多不锈钢企业,办个市场,不仅能帮企业解决原料问题,还可以为村民创业和就业搭建新的平台。张文德顾不上理发了,当即就召集村民代表来开会。

如今,这个占地300亩的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吸纳经营户400多户,每年仅在市场从事物流服务的劳务收入就达200多万元,实现了村民办厂发家致富与村集体提供服务增加收入的“共富共享”。

他还十分关心村里的弱势群体,主动把全村12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排到企业上班。“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董北村做到了。

从无到有的“石斛奇迹”

由于产能过剩,不锈钢行业逐步进入调整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张文德决定,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把转型的视野放大到现代农业。

一位浙江客商向张文德提议,石斛产业方兴未艾。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水乡农民,张文德从小到大都没听说过石斛,连“斛”字怎么写都是一头雾水。

不过,再陌生的行当也阻挡不了浑身闯劲的张文德。他带领党员群众赴浙江考察,去上海打探,到市场摸底,一圈转回来,“石斛盲”个个开了眼。很快,精明的董北人就认准了这是个“好东西”,把这个祖祖辈辈从未种过的新玩意敲定为全村发展高效农业的“头版头条”。

村里没有土地,他们便到不远处的孙堡村,流转了2000亩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开始,以企业老板共同参与的股份制办法,投资了1.6亿元。

就这样,一群原本连石斛的“斛”字都认不得的农民,靠“智勇双全”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一经投放市场,他们的石斛苗火热开卖,一下子就进账1200万元,此外还涌来数千万元的意向订单。

2015年4月,国家铁皮石斛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工作会议暨论坛在董北村举行。

他们打造的现代农业园已成为“中国华夏仙草第一园”,成为国家联盟的会长单位。张文德自豪地说,现在我们代表国家,引领铁皮石斛种植的规模,从组培到深加工,形成一条龙产业链、价值链,明年要扩到1000亩,把这种健康产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