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居的“老年漂”,隐藏情感危机

核心提示: 子女们在异地成家立业,老家的父母为了帮忙带孙子,无奈“被分居”,其中一个要长期待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家里照顾小辈们的起居,成了“老年漂”;而另一个则独自留在老家,独守空屋,成了“空巢老人”,老夫妻之间的情感疏离和亲情缺失渐成一个问题,这种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子女、社区共同来关注。

子女们在异地成家立业,老家的父母为了帮忙带孙子,无奈“被分居”,其中一个要长期待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家里照顾小辈们的起居,成了“老年漂”;而另一个则独自留在老家,独守空屋,成了“空巢老人”,老夫妻之间的情感疏离和亲情缺失渐成一个问题,这种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子女、社区共同来关注。

退休后为子女打工

老两口甘愿“被分居”

从记者走访各小区了解到的家庭情况来看,大多数年轻夫妻的孩子是由父母帮着带的,而在这些父母当中,来自异地的父母占比不少。

家住江南人家小区的吕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老家是苏北盐城,而儿子大学毕业后来到丹阳工作,进而结婚生子,吕阿姨便提早办理了退休,搬来丹阳帮儿子儿媳带孩子。“现在保姆请不起,好保姆也难找,还不如我退休来帮他们打工了。”吕阿姨虽然笑着说的,但心里依然有难以言说的苦楚。原来,自从她离开老家后,老伴便开始了独居的生活,老两口苦苦乐乐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分开过,没想到退休了,两人还过起了分居的日子。对此,吕阿姨安慰自己:“老伴很支持我过来,儿子学习、工作、结婚都不要我们老两口烦,现在还为我们生了孙子,分居就分居吧,这点苦吃得值!”吕阿姨说得心甘情愿,平日里也想着老伴的独居日子,隔几个月也会赶回老家帮着洗洗刷刷,可再回到丹阳,又要连续照顾孙子,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

像吕阿姨这样的“老年丹阳漂”还不少。家住新新家园的张阿姨也一样,她从安徽搬来和儿子儿媳一家住已经好几年了,好不容易盼到孙子上幼儿园了,老伴还没退休,她心里既舍不得孙子,又放心不下老伴,两头奔波。“为了小辈嘛,我们心甘情愿的,盼只盼老伴快点退休,结束分居日子,一起来丹阳照顾小辈们。”张阿姨说道。

带娃的每天忙不歇

独居的闲得“数手指”

与一方忙着帮子女带孩子不同,独居在老家的一方却倍感寂寞。张阿姨的儿子小蒋向记者透露,母亲一回家,父亲就格外高兴,甚至在母亲回家的前一天晚上就在电话里说着要做些什么菜,原来,在母亲离家的日子里,父亲一个人不懂得料理自己,三餐基本是糊弄糊弄,好久没正经地吃过一顿家里的饭了。说到动情处,小蒋还提起了一件令他感到心酸的事:有时他们小两口工作不便,说好回家的日子不得不往后拖,没盼到老伴回家的父亲,寂寥时居然掰着手指算着老伴回家的日期。“作为他们唯一的儿子,有时候感觉挺对不起他们二老的。”小蒋噙着泪水说道。

其实,小蒋的经历还不算什么,社区有位老人讲了一段更为酸楚的经历。“我老伴在家每回电话我,小事能说很久,真出了什么大事,却不敢打电话了。”原来她的老伴在老家曾经不小心摔伤了腿,躺在床上好几天,楞是不愿打电话给家人,就怕老伴知道了两头跑,担心子女忙不过来,小孩没人带。

“可能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心吧,熬一熬就过去了,熬几年孩子们大了,我们老了,总要住到一起的。”某社区一位来自外地的老人感叹道。

团圆后未必享安宁

分居老人有“情感危机”

吕阿姨和张阿姨的故事越来越多地在社区内上演。但是,真的会像她们认为的那样,熬个几年,等另一半退休了,全家住一起团团圆圆就好了么?非也,专家指出,“被分居”的老人,由长期分居后再住到一起,往往会产生新的矛盾,引发“情感危机”。

社区从事过家庭调解的人员举例称,曾经有一对老夫妻,在老家的时候,两人都舍不得倒掉隔夜的饭菜,后来,老太太随子女来丹阳生活,受儿媳的影响,老太太觉得剩菜剩饭不应该吃,开始学着年轻人的做法,统统丢进垃圾桶。原本一切都很和谐,可自从乡下老伴退休搬来住后,情况出现了变化,老先生看到老太太倒剩饭就很生气,后来剩菜处理成了老两口的矛盾点。老先生觉得老太太变得矫情和难伺候了,老太太则感觉老先生脾气古怪和难沟通了,甚至为此争吵,还闹到需要调解的地步。

调解人员还分析称,“老年漂”们如果最终选择留在子女们所在的城市养老,会面临着语言不通、风俗习惯大相径庭等重重问题,内向的老人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出门,融入新环境会比较困难,最后也有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的矛盾,比如脾气差,发无名火,迁怒另一半或子女等。“子女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忽略远道而来的父母。子女要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走出去,参与进去,找到圈子。”过来人提醒称,子女不能只“利用”老人,更要拉近老人和新城市的距离,也要关心父母之间的情感问题。

(张敏)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