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程:捐资助学十多年希望爱心能接力

核心提示: 初冬还穿着塑料凉鞋,上学途中埋个山芋当晚饭……贫困山区孩子的境遇让他泪流满面

初冬还穿着塑料凉鞋,上学途中埋个山芋当晚饭……贫困山区孩子的境遇让他泪流满面

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收入高,不是开豪车,也不是能说会道,更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帮助了很多人,服务了很多人,凝聚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智商过剩的时代,未来一定属于善良、共享、快乐,拥有正能量,帮助别人,以诚相待,懂得感恩的人。

陈程,江西九江人,身材中等,其貌不扬,是一个走在大街上,走进人群里就会找不着的人。而他,却是陈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老总,是我市最早的慈善义工团体的建立者和参与者之一,是十几年来每年都资助贵州贫困山区学校的孩子和丹阳学子的慈善者……

陈程到我市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一个外地人,短短几年就在我市的装饰行业做得有声有色,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诚信。在陈程的家装公司里有很多外地员工。他们跟着陈程一做就是几年、十几年,原因是公司实行的是周工资制。虽然麻烦,但却保证了员工的利益。在这些外地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贵州山区的,陈程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人天生喜欢吃苦耐劳,他们如此卖力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实在太贫穷。如果陈程不是因为听了他们的诉说,后来亲自带着一车学生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到他们的家乡去,他不敢想象还有那么贫困的地方。也就是从那时起,他通过贵州的员工联系上了他们老家的学校,开始对贫困山区孩子和丹阳学子进行每年近十万元的资助。

陈程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很多他在贵州学校拍的照片。有一组照片,是他第一次去贵州拍的,他保存着,不忍看,可又时不时地翻出来看。那是一个初冬时节,卡车上装着给孩子的几万元慰问品,到了目的地,他没想到,要把慰问品送到学校还得靠人力背着爬七个小时悬崖峭壁上的山路,好在当地学校早就联系了村民来帮助搬运。到了学校他才知道什么叫艰苦,教室是简易的木房子,四处进风,木书桌和凳子一摇就吱吱嘎嘎地响,黑板是泥抹的,刷一层黑油漆。再看看孩子们,一个个脸上都是菜青色,虽是初冬,可云贵高原已经很冷很冷了,许多孩子却还穿着夏天的塑料凉鞋。陈程看着,一阵心痛,止不住泪流满面……

陈程告诉记者,当地孩子上学因为路途遥远,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没有早饭吃,到了半途,在路边的石头坑里用干草腐木点上火,埋个山芋在那里。下午放学途中从石头坑里取出早上埋的山芋当晚饭,因为回到家,天早就黑了。第一次住在学校,陈程受不了山上的寒气,也怕自己着凉,一夜未睡,他不敢想象那些孩子的冬天是如何度过的。这一次的贵州之行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他深深感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了。从此,每年他都会带上员工和价值几万元的物品,开车去贵州山区的贫困学校看望孩子们。平时,陈程也会给孩子们邮寄一些图书或学习用品,邮局的领导和员工对他都非常熟悉,寄东西的邮费都是最低价。在陈程办公桌的抽屉里,有一沓信件,是山区学校的孩子们寄给他的,三四年级的孩子,用他们艰涩的语句和稚嫩的图画表达着他们对陈程的感激和祝福……

因为年少时家境贫寒,陈程读书不多,所以他更知道贫困孩子读书机会的难得。他不希望那些孩子像他一样,因为贫穷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除了每年的贵州之行,他还一茬接一茬资助着四川和丹阳的六个学子到大学毕业。

陈程说,他的助学理念是变资助为爱心中转站,当受助的学子有能力帮助别人时,爱心便会绵延不绝的接力。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义工的团体中来,让越来越多的小爱汇集成大爱,在更为广阔的公益慈善舞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秦曼村 陈晓玲)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