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待老人如亲人 老人视她为闺女

核心提示: “我听说有家养老院条件不错,收费也不高,关键照顾得很细心……”

为照顾重病公婆她放弃企业办起了养老院,公婆去世后,她继续经营养老院精心照料其他老人——

王兆兰精心准备午餐给老人们端上桌

养老院老人的家人给王兆兰送的锦旗

“我听说有家养老院条件不错,收费也不高,关键照顾得很细心……”村民们议论的这个养老院,是位于皇塘镇化工路的“德沁园”养老院,而建起这所养老院的就是“女强人”王兆兰。

今年57岁的王兆兰嘴边经常挂着一句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养老院办起来后,“父母”更多了,照顾他们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为照顾重病公婆,她放弃企业办起养老院

只要天不下雨,每天傍晚,在“德沁园”养老院里,王兆兰总会亲自给老人跳上几段广场舞,这已经坚持了三个年头,虽然老人们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跟着一起跳,但看着王兆兰跳得起劲,他们也很是开心。王兆兰告诉记者,最开始跳是因为自己婆婆喜欢看,虽然现在婆婆已经去世,但这个习惯却被保持了下来,成了养老院每天晚饭后的必备节目。

说起养老院,不少人都会想,照顾老人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拥有自己企业的王兆兰如何会选择创办养老院呢?对于记者的疑问,王兆兰笑着说:“一开始真没想这么多,就是为了能够好好地照顾公公婆婆。”原来,王兆兰的公公生前身体一直不好,十几年前婆婆也中风,一直忙着企业的王兆兰原本是想着送二老去养老院的,不过一些养老院嫌麻烦,把他们拒之门外了。无奈之下,王兆兰只能请保姆,可保姆也做得不长久。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再三思考之下,为了照顾婆婆,三年前,王兆兰决定放弃企业,创办养老院。

没想到,做着做着名声就传了出去,不少人慕名而来。“现在养老院里有25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2岁,来自安徽,外地的老人有五六个。”王兆兰说,虽然养老院投资了50万元,并且还占用了自家的房子,但是家人都很支持。儿子儿媳在常州工作,一有时间两人就会回来帮忙,王兆兰说,儿子还会帮几个老爷子洗澡,相互间聊得很开心。

老人们说:“她就像是我们的闺女!”

养老院虽然面积不大,只能容纳50人左右,并且暂时还没有过多的娱乐设施,但是一些老人却愿意待在王兆兰的养老院里。“我老家是常州的,我儿子听朋友说这里好,就过来了,这几年生活得确实挺不错。”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在他们的房间里,都安装了数字电视、空调,还有专门的卫生间,条件很好。“有人叫她王院长,但我喜欢叫她闺女,因为,在我心里,她就跟我的闺女一样。”姜红娣是皇塘本地人,今年78岁,身体较为硬朗,老伴张志明今年81岁,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走路不便,两人来这里已有两年多。姜红娣说,在王兆兰及工作人员的照顾下,老伴的病情没有恶化,她的身体也一直很好。为了感谢王兆兰,一有空闲,姜红娣就会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于王兆兰,养老院的老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似亲人,更胜亲人;对于养老院,在老人们的心里更是和家一样。住在养老院的一位陈姓老人告诉记者,前不久,一位老人病情加重,儿女准备接其回家,但是老人觉得养老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都很好,已经习惯了在这里,不肯回去。后来,老人去世后,为了感谢王兆兰,子女将轮椅、床等物品都捐给了养老院。

王兆兰说:“要像爱公婆一样爱他们!”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忙事业,所以希望将老人安置好后放心工作,我很感谢这些人能信任我,把老人交到我手里,我要像爱我的公婆一样去爱他们。”王兆兰告诉记者,近段时间,她正准备在后院的空地安装一些健身器材,让一些有需要的老人健身,并已经规划好一间活动室,供老人们进行一些娱乐活动等。几年间,王兆兰晚睡早起,老人有任何需要她立即到场,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安排膳食,家里的事情完全顾不上。

记者问王兆兰,是否觉得苦和累,她笑着说,身体很累,但很有成就感,看到老人的笑脸,她的心里很甜。而在采访中,虽然王兆兰表现出的都是干练,做事麻利从不拖沓,但从一句话中,记者能看出,王兆兰也是个性情中人。王兆兰在说到为何要坚持将养老院做下去时,她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一位老人不经意的一句“谢谢你,闺女!”让她觉得浑身是劲儿。

采访过程中,王兆兰一边做着事情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她告诉记者,每天她都过得开心又充实。“我今年57岁,再过几年也要步入老年人队伍了,我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也能过得有质量,所以现在我做这些事情也是给我的儿子做一个榜样作用。”采访结束时,王兆兰说。

(李潇 文/摄)

编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说起来不难,但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却不易。王兆兰的孝老故事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却是时间冲不淡的坚持。什么是孝心大爱?在王兆兰身上得到了诠释,她用爱心和孝心,再次奏响了人世间不曾停歇过的孝爱交响曲。王兆兰用行动让“百善孝为先”五个字跃然纸上,传递温暖。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