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照亮孤残儿童人生路

核心提示: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被亲人遗弃,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他们身体残疾,却感受着生命的尊严。他们就是福利院的孩子,在这个大家庭里,护工们用无私的爱,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孤残儿童成长,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妈妈”……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被亲人遗弃,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他们身体残疾,却感受着生命的尊严。他们就是福利院的孩子,在这个大家庭里,护工们用无私的爱,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孤残儿童成长,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妈妈”,“妈妈”们所给予的呵护和疼爱,就像灯塔,照亮了他们成长的道路。“六一”儿童节,记者走进市儿童福利院,了解9位“妈妈”和22位孩子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母子”深情。

1

陈显会正在给发烧的鹏鹏喂药

2

张红霞陪婉婉在活动室里玩耍


护理“妈妈”:我要陪着孩子们长大

“来,张嘴,把药吃掉,慢慢吃,不着急,吃了就不难受了……”上午9时,护理员陈显会正在给两周岁的鹏鹏喂退烧药。陈显会说,鹏鹏凌晨1点多突然发高烧,为了照顾他,她几乎一夜未眠。这样的日夜,对陈显会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今年50岁的陈显会是云南人,2007年经人介绍到市儿童福利院当了一名护理员,专门护理弃婴和孤残儿童。她说,刚进入福利院工作,心里是很压抑的,每天面对的都是残障儿童,不但交流困难,而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她。后来,同事告诉她,孩子认生,多抱抱孩子,多跟孩子亲近就好了。此后,她每天都会拥抱照顾每一个孩子,通过肢体语言拉近跟孩子们的距离,果然时间不长,孩子们对她熟悉了,也跟她亲近了。“有的孩子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他们会主动给我一个拥抱,我觉得照顾他们的选择没有错。”陈显会坚定地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陈显会在这里已干了十个年头,连她自己都不相信能坚持下来。虽然每天工作挺累的,但是想到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喊“妈妈”,所有的疲惫就都烟消云散了,她说再累也值得。

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陈显会最大的希望就是照顾好孩子,陪伴他们长大。

特教“妈妈”:我想打开孩子们的心扉

“婉婉,像‘妈妈’这样,把球拿起来,然后扔过来……”在一间精心布置的幼儿活动室里,特教“妈妈”张红霞正耐心地陪孩子们玩耍。张红霞以前是幼儿园老师,刚开始到福利院给肢体残疾的儿童授课,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明白、理解,上课时必须要放慢语速,不但要细心还要耐心。”张红霞说,吃饭、走路、说话、上厕所……这些对正常孩子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残疾孩子都要经过几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不能强求,不能着急,还要多加鼓励。

在儿童福利院生活的孩子从小缺少父爱和母爱,没有家庭的温暖,这使得他们的心灵十分脆弱,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对于福利院里的孩子来说,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他们是特别需要心理辅导的一个群体。“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在行为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都有欠缺,心理也会比较脆弱和敏感。”张红霞说,除了老师的身份,她更想像“妈妈”一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张红霞告诉记者,之前有一个小男孩刚开始的时候不愿意和人接近,后来她通过游戏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当关系亲近后,开始告诉他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通过几个月耐心的心理辅导,这个孩子的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不再孤僻,现在算是最调皮的一个。

在“妈妈”张红霞的特别关心下,很多孩子已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敞开了心扉,愿意并且能主动和大家交流。

亲子活动“妈妈”:我想让他们有个快乐童年

一早走进儿童福利院大门,就看见不远处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满耳都是他们欢乐的嬉笑声。而在去之前,记者想象着被遗弃的孩子应该是郁郁寡欢的,或多或少有点自闭,但出现在眼前的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好像在告诉我们: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虽然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多数患有先天性疾病,有脑瘫儿童、唐氏综合征儿童,他们除了吃喝拉撒,能够正常交流的并不多,但“妈妈”们还是想要给他们一个和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快乐的童年,所以每天都会安排孩子们活动,有时候在室外的院子里,有时候在“装满”游乐设施的活动室里,“妈妈”尹云梅每天就负责和他们进行亲子活动。

尹云梅在福利院工作也已经十年了,之前一直是照顾老人,今年才被调过来担任孩子们的“亲子老师”,说起刚接手时的情况,尹云梅一脸的沮丧,因为这些孩子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因为这些孩子你就算做再多,她可能也不懂,或瘫在地上,或乱吼乱叫,而且还要时时刻刻看着他们,不能让他们有磕磕碰碰,真是太难了。”尹云梅说,这让原本很有耐心的她也很受挫。“简单的捡球动作都要教上百遍,虽然有时候很烦躁,但看到他们的笑脸,想到他们的经历,真的就什么都烟消云散了。”看着在一旁快乐玩耍的孩子们,尹云梅抑制不住笑容。

尹云梅说,福利院里有齐全的设施、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细致的照料,孩子们在这里获得了缺失的家庭关爱,她充满期待地对记者说:“这儿的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状况都牵动着我的心,他们能平安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陈晓玲 文/摄)

记者手记: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遇见的每一个孩子,都会亲切地喊所有人“妈妈”,也许在他们眼里,“妈妈”这个词就表达了他们对一个人的好感。福利院的每一位“妈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那种熟悉的程度,那种亲切的感受,必定是融入了“母亲”对孩子们无限深沉的爱。

采访时,今年已经25岁的王国良一直跟着我跑,像个“跟屁虫”,看到我空闲时,还主动和我拥抱。当我拿出手机提议要跟她合照时,她还学着我比起了剪刀手,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那是能触动心灵深处的笑容,而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残缺身体释放出的温暖和友善。

每一位“妈妈”提到孩子时,微红的眼眶、坚定的眼神、温柔的目光,传递给我的,并不是对孩子们的同情和怜悯,而是孩子们给予她们不抛弃、不放弃、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在福利院采访时,我也看到了特别的风景:每一位“妈妈”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孩子们自身的缺陷也许永远无法弥补,但是用笑容滋养出的幼小心灵,一定充满了阳光,积极向上。

(陈晓玲)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