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端午粽子

核心提示: 在全民奔小康物质较丰富的年代里,粽子不只是端午节的食品,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

■ 滕九令

民国时期端午节街头卖粽子的小贩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端”者初也,按地支计算,五月称为午月,古人也常把五日称为午日,故称端午。《清乾隆丹阳县志》载:“五月初五日,为中天节,家家食角黍,又谓之解粽节。”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节日之一,也是海外华人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之一。

几千年来,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丹阳境内普遍认为端午节是源于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来又传屈原托梦,说竹筒贮米被江中的蛟龙抢食之,可用蛟龙最怕的两样东西:一是艾叶包住,二是五色丝线捆好,就不用担心被蛟龙食之了。于是,人们便用“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秭归(现湖北)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40年。20多岁就开始从事政治活动,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楚怀王任命他仅次于宰相的官职佐徒,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在政治上,他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在精神上,他宁死不屈,品质高尚;在文学上,他不拘一格,诗歌创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楚怀王死后,顷襄王接位当了国王,听信秦国的挑拨和奸臣的谗言,屈原被贬谪为民,并流放到外地。公元前278年,楚国京城郢城(现湖北荆州)被秦军攻克,国破家亡。面临国土失守,百姓涂炭的屈原感到异常绝望,有一天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当楚国人听到噩耗后,纷纷划船到汨罗江打捞屈原遗体,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意思是让江里的鱼、虫、虾、蟹等动物有食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遗体了,以此寄托对爱国诗人的哀思和敬重。

端午吃粽子和八月半吃月饼在世界上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饮食习俗。我小时候生活在物质匮乏时期,曾吃过奶奶用一张花叶(毛竹叶)包元麦粉的粽子。与现在用芦苇叶包糯米,掺豆、豆沙、花生、蛋黄、肉、香菇等物品的粽子还是很不一样。包粽子俗称裹粽子,这是一项技术活,包粽子要做到“三好”。首先选好粽叶。自采或购买叶片长而阔中间不破的芦苇叶,洗净修剪后,一扎扎捆好放在锅中煮,做到火候适度,时间少了粽叶没有煮好,包的时候易断,时间长了粽叶发黄,影响粽子的美观。其次包好粽子。把数片芦苇叶卷成尖筒,将淘洗滤干水的糯米一勺勺地舀进尖筒里,插上一根筷子上下捣结实,盖上一片叶面较宽的叶子,手按住不动用塑料绳(以前是麻或棉丝线)绑牢固。包的粽子三个三个连成一串,便于数数,也便于送人。最后是煮好粽子。煮粽子时锅中的水使粽子全部浸没,先用温火慢慢烧,让粽子表层的糯米出现黏性,沸腾后焖在保温锅内约20—30分钟,再用烈火烧,待闻到芦叶浓浓的清香味时,粽子就煮好。煮熟的粽子剥去粽叶,白白米粒融成一团,晶莹透亮,喜欢吃甜的人,蘸一点白砂糖,一口粽子,一口稀粥,好吃极了。

在全民奔小康物质较丰富的年代里,粽子不只是端午节的食品,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超市的粽子有荤、素、咸、甜之分,随时都可以买到。因各地包粽子的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牛角粽、三角粽、斧头粽、小脚粽等。江南嘉兴的粽子最有名气,尤其是五芳斋的粽子又最为受宠,我曾品尝过鲜肉粽子,用筷子分成四块,块块见肉,且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食之后使我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